1、数字化配电网建设实践国网陕西信通公司 黎亦凡01/建设背景与思路02/03/数字化基础平台建设04/配网数字化应用典型实践05/光储充新能源场景探索正在开展的研究建设背景与思路-新型电力系统形态上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功能上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配网设备规模大、范围广、位置分散,需要从经济合理性原则出发,选择性、差异化的开展技术升级。配电网直接面向社会用户,与公共服务、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直接相关,承担着广泛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国家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围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总目标,打造
2、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系统,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设背景与思路-技术路线T-1-准实时云端转发-现场感知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01/建设背景与思路02/03/数字化基础平台建设04/配网数字化应用典型实践05/光储充新能源场景探索正在开展的研究1.智能融合终端批量部署FAN网络管理WAN网络管理固件管理容器管理APP管理DIAGAPP1智能融合终端容器化部署虚拟化容器1管理进程内存存储CPUAPP2虚拟化容器2内存存储CPU随着智能融合终端的大规模部署,统一物联体系的接入性能逐渐接受考验 安全接入系统性能不足 物管平台性能不足 应用开发管理繁杂电缆
3、分支箱公变台区低压馈线低压用户电表箱10kV馈线变电站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一台或一组变压器的供电范围或区域2.物联管理平台能力提升物联安全系统承载力由3万+增加至 20万+在国网系统内首家通过负载均衡模式实现物联安全接入网关的多节点集群化部署应用,海量融合终端业务通道与设备管理通道在加密状态下的多路无缝水平拓展。物联管理平台TPS(每秒事务处理量)峰值使用率77.8%同比压降39.2%数据转发效率1:4压降至1:1日志缓存数量2.5T增加至4.5T业务数据存储2T增加至7T业务数据转发性能峰值时段0.8万TPS增加至5万TPS国网系统内首批完成千万级物联管理平台容器化升级及数据割接,优化基础底座架
4、构,增强平台稳定性,有效提升平台接入性能。“开源”优化北向数据转发规则,与实时量测中心集成减轻物管平台负担。首家在终端侧部署统一APP减少无效数据实现上报物管数据流量的优化。“节流”3.终端APP柔性开发平台定时器停复电研判逻辑生成停复电消息采集交采数据上报物联平台业务实例台区停复电监测一采集交采数据上报至物联平台二判断停复电状态三满足条件发送信息四上报至物联平台云编排APP开发工具配电物联网云编排开发、演示箱01/建设背景与思路02/03/数字化基础平台建设04/配网数字化应用典型实践05/光储充新能源场景探索正在开展的研究配电网存在的典型问题台区内停复电状态感知粒度及实时性较差台区内停复电
5、感知实时性不高:台区内用户停复电感知手段基于单一数据来源,且未采用聚合机制判断多条停电事件的关联性。中压线路故障研判时效性不足影响范围广:有引起舆情的风险。感知速度慢:原技术手段速度慢,且供电所人员等工单才能作业,对现场状况无实时感知供电所配网业务缺乏管控抓手设备状态不可视:配网台区设备数量多、分布广且点位分散,台区工况复杂,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手段。低压台区拓扑实时准确性不足人工维护和更新:低压台区拓扑结构由人工维护和更新,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准确性参差不齐的问题。融合多源数据,实时监测交采、台区低电压、三相不平衡、重过载、停电事件、终端运行状态等信息。“点”台区运行状态监测“点”台区管理“
6、一区一策”采用“云边协同”技术,可按工况逐台区设置不同的预警告警阈值,提早发现隐患,以支撑“预防性检修”。“点”“一收双发”营配源端融合发掘电表“非计量数据”价值,实现了低压用户负荷实时监测、低压用户电压实时监测、准实时台区线损计算等功能。1.配网运行状态监测平台1.配网运行状态监测平台1.配网运行状态监测平台“线”-实时负载热力图和线路聚合状态监测基于拓扑分析、电能质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将离散台区标识在地图上,并通过10kV中压线路串起来,展示低压台区数据、10kV线路数据、GIS、PMS、自动化等系统动态静态数据。“面”-县公司及供电所全域运行态势感知通过看板和全景地图,实现实时线损、供电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