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 王剑No. 1801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http:/ 究 报 告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金融大监管强化银行特许价值 王剑王剑1 本报告回答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加强监管归根结底是利好银行还是利空银行?表面上,肯定有些业务会被监管新规管控,对盈利有负面影响。但如果从银行业本质出发,深刻剖析银行的实质,那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我们首先剖析银行的本质, 刻画出银行的商业逻辑, 尤其是抓住银行从事相关金融的服务的核心要害点,即维持存款稳定,并由此带来特许价值。然后指出,在过去几年的金融行业演变中,随着各种创新业务的兴起,银行的特许价值是受到侵蚀的。因此,当监管从严之
2、后,银行的特许价值反而逐步被强化。 一、银行秘密:一个极简模型一、银行秘密:一个极简模型 1、银行的本质 在大部分人观念中,银行是吸收存款,然后将资金投放给借款人,从而实现投融资双方对接,动员了社会闲置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从而支持实体,扩大产出,提高社会福利。 结合银行的报表来看,对于单家银行而言,上述这一观点大致能够成立,但又不完全准确。比如新设一间银行之后(忽略股东权益) ,假设先吸收存款 100 元,于是银行得到 100元现金(先忽略法定存款准备金) 。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存款 100 元 然后,一家企业来申请贷款 100 元,用于扩大生产,因为它生产的产品现在受到市场追捧。
3、银行审核后认为这企业经营不错,其产品前景也很好,于是同意了贷款,并给予放款。注意,放款的行为,并不是直接把现金交给企业,而是在企业账户上计入 100 元存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变成: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企业) 1 王剑,IMI 研究员、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然后,企业要动用贷款得到的资金去进货,于是它可能要取现,或者把存款汇给它的供货商(对方账户不开在本银行) 。当它的 100 元存款取走或汇走之后,银行现金没了,资产负债表就变成: 资产 负债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这时的报表,与最初状
4、态相比,就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是存款人存入 100 元,然后银行把这 100 元借给了借款企业。尤其是我国银监会要求执行“代付”规定后,贷款银行通常是没有“在借款企业账户上计入 100 元存款”这一动作的,贷款资金是由银行直接打给该企业的贷款用途方(比如,企业借款进原材料,那么银行是把钱直接打给原材料供应商的) 。这相当于把上例中银行向借款企业放贷、 企业取款这两个动作合二为一了。 这个合并动作的前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别是: 资产 负债 现金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资产 负债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这就加深了“银行是拿存款人的现金去投放贷款”这一印象。 但如果扩展到整个
5、银行业(或者假设整个经济体只有一间银行) ,我们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发现。关键的不同点在于,此时就不会有“企业取现金或汇走存款”这一动作。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算,依然都是本银行的存款,没有“汇走存款”这一动作。至于取现,放眼全国的话,取现的比例永远只有 5%左右(而且还在下降) ,因此也可忽略取现。这时,模型就会发生改变。 我们还是从这一间全国惟一的银行开设之日开始。 假设在这间银行开办之前,全国人民都是使用央行发行的现钞的。然后,一个人被允许拿着 100 元开了一间银行。银行开设后,假设先有 100 元存进来。这时,银行有 200 元现金。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存款 100 元 股
6、东 100 元 发放了 100 元贷款之后,银行在借款企业账户上记入 100 元存款: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企业) 股东 100 元 由于企业之间的结算都通过汇款,所以这笔存款一直留在银行账户上(只不过存款人姓名不停变换) ,不存在取现动作,自然也不存在“银行是拿存款人的现金去投放贷款”这种事。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长期稳定为: 资产 负债 现金 200 元 贷款 100 元 存款 200 元 股东 100 元 随着银行放贷规模的逐渐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也将持续扩大。假设,银行最后投放了 1000 元的贷款。 资产 负债 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