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城区“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白皮书广州市增城区农产品推广与质量安全监督所2025 年目录一、序言.-1-(一)背景意义.-1-(二)目标计划.-1-二、总则.-3-(一)基本原则.-3-(二)适用范围.-3-(三)采样对象选择.-3-(四)多时段采样.-4-(五)实验室鉴定流程.-4-三、打造“土特产”地域色彩标准.-5-(一)主色调提取.-5-(二)形成动态渐变色谱.-13-(三)辅助配色方案.-19-四、无障碍设计规范.-21-(一)核心群体.-21-(二)扩展群体.-21-(三)适配方案.-22-五、跨媒介应用规范.-24-六、跨领域应用规范.-25-(一)文旅产业:色彩叙事与沉浸体验.
2、-25-(二)健康产业:色彩心理学与功能设计.-25-(三)科技产业:色彩数字化与交互升级.-26-(四)城市建设:色彩基因与公共空间.-27-七、相关配套应用.-27-(一)地域特色包装征集活动.-27-(二)搭建在线包装/色彩生成器.-27-(三)扫码溯源动画系统.-28-1-增城区“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白皮书一、序言(一)背景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产业振兴,要把 土特产这 3 个字琢磨透”的重要指示要求,积极培育增城农业品牌比较优势,基于“7 秒钟色彩理论”(经多学科研究和商业实践融合证明:色彩能在 7 秒内快速影响人的情绪、认知和决策,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只需要
3、 7 秒就能确定对商品是否感兴趣,而在这 7 秒中,色彩的作用达到了 67%),围绕增城区 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城挂绿、增城荔枝、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派潭凉粉草),开展增城区“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体系构建,推动色谱科学与地域文化 DNA 深度融合,为破局同质化困境、激活品牌差异竞争力提供有益探索。(二)目标计划通过建立“情感共鸣度高”“公众识别性强”的“土特产”地域色彩矩阵,在全国首创可溯源、可感知的“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体系,实现视觉符号的标准化、资产化、国际化,提升公众对增城“土特产”品牌的直观认知和情感联结,使地域色彩成为增城“土特产”品牌突围的有力抓手,形成“色彩辨识度-产
4、品信任度-文化认同度”的价值转化闭环,以色谱科学重塑农业品牌价值,提升产品溢价,构建增城“土特产”独特的视觉地标,-2-助力增城农业从“品质认证 1.0”向“美学认证 2.0”的跨越。为“土特产”制定地域色彩代码是一项结合文化设计与品牌推广的系统工程,增城区“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白皮书旨在构建“1+3+X”的“土特产”地域色彩体系(1 套色彩标准:“土特产”地域色彩标准,3 个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跨媒介应用规范、跨领域应用规范,X 个活动、系统、数据库等相关配套应用),以 2025-2027 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分阶段推进“增城色彩”品牌战略。2025 基础年:以增城区“土特产”地域色彩代码白
5、皮书1.0发布为起点,率先完成一套色彩标准(增城挂绿绿、增城荔枝红、增城丝苗米白、增城丝苗稻穗黄、增城迟菜心绿、派潭凉粉草棕)、“无障碍设计规范、跨媒介应用规范、跨领域应用规范”三大规范制定,通过数字色库与实物色卡的双轨校准,实现增城荔枝、增城丝苗米等核心品类色彩参数的精准定位。2026 跃升年:通过年度色卡动态修订机制,搭建在线色彩生成器与动态渐变模板库,持续开展地域特色包装征集活动,开发 5-10 套适配不同农产品的智能配色方案,将企业应用率提升至 65%以上。2027 提质年:在 65%企业应用覆盖率基础上,重点突破文旅、文创等跨领域应用场景,开发跨界融合方案。探索建设“大湾区农产品色彩
6、协作网络”,推动增城色卡成为区域通用标准,争取入选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典型案例。-3-二、总则(一)基本原则科学严谨:建立基于农产品物理显色特征的科学认证系统,以实验室光谱分析构建色彩数据库,确保色值标注符合国际权威认证规范。真实可溯:围绕包装印刷、数字传播、产品加工等实际应用场景,建立跨媒介色彩换算与执行标准,确保品牌视觉从实验室到终端的精准可控。特色表达:深度挖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自然显色规律,通过主视觉色系绑定形成地域文化符号,构筑不可复制的品牌识别护城河。动态适应:构建动态色彩更新机制,每 3 年修订一次色卡,纳入新获批地理标志产品的代表色,同步建立企业反馈通道,持续优化应用细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