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品机构:甲子光年智库研究指导:宋涛研究团队:刘瑶、马诗晴发布时间:2022.04目 录Part 01Web3.0概念的前世今生Part 02Web3.0概念前行的技术基础Part 03Web3.0概念衍生的场景生态Part 04Web3.0概念下的实践突破1.1 Web3.0概念出现的原因人们对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期待:Web3.0实现信息交互过程中的“可信”与“沉浸”线上平台线上平台线上平台线上平台Web1.0Web2.0Web3.0解决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解决用户与用户之间信息“可信”互联网平台是真实物理世界的工具,为物理世界所服务,可以被看作“生产力工具”互联网平
2、台试图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甚至于超越真实物理世界给人类带来的感官体验信息用户1.2 Web3.0概念受到关注的原因Web3.0概念在当下受到的关注来自于现阶段技术与需求契合,可实现场景的落地Web1.0年份1994年Web2.0图:中国互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周期分析市场规模2020年2050年后Web3.0的未来具有发展潜力,但仍需要相关技术、产业、用户认知、法律法规的推动及适配Web3.0的驱动力在于人们认可Web1.0及2.0阶段所创造的巨大经济及社会价值,因此人们需求更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期待应用与更多的生态应用场景在当前阶段,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后简称“区块链技术”)与XR终端提供了可以商
3、业化的可行方案,并且基于现有技术及经济环境具有发展潜力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与XR终端是现阶段最受关注,同时也具有商业落地性的Web3.0技术基础Web3.0Web2.0与Web3.0阶段将呈现很长一段时间的并存1.3 Web3.0概念可选择的技术基础“信任”的核心:如何杜绝“欺骗”别人,区块链技术成为当下可行的选择2000年12月18日,互联网创始人英国科学家Tim Berners-Lee提出语义网的定义:“语义网是一个网,它包含了文档或文档的一部分,描述了事物间的明显关系,且包含语义信息,以利于机器的自动处理。” 语义网的出发点是通过本体来描述语义信息,达到语义级的共享,是网络服务智能化、自
4、动化以机器认知为中心,通过机器理解人类语义来解决信息沟通间的信任危机首篇脑机接口的研究论文发表于1973年,根据第一次 BCI 国际会议的官方定义:脑 - 计算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或称 Brainmachine interface, BMI)是一种不依赖于正常的由外围神经和肌肉组成的输出通路的通讯系统以“脑机接口”颠覆性地解决人与客观世界之间通信中介问题2014年,以太网联合创始人、Polkadot创始人Gavin Wood,在博客Insights into a Modern World中首次明确提出Web3.0:信息将由用户自己发布、保管、不可追
5、溯且永远不会泄露,用户的任何行为将不需要任何中间机构来帮助传递,用户不再需要在不同中心化平台创建多重身份,而是有一个去中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体系。未来用户将拥有自己的“密钥存储器”,过去由这些服务站点掌握的数据将通过分布式应用技术由用户自己掌握基于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构建的信息交互系统,通过“去中心化”解决中心可能带来的通信问题 当下Web2.0,从技术角度,无法找到绝对保证“信息无泄漏、更改”的“中心化”平台;与“机器语义认知为标准”的中心及完全去除中介化的“脑机接口”相比,区块链技术在当下更具有可行性现阶段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语义的认知水平有限“脑机接口”的最终实现仍需生物学级计算机相关学科技术
6、积累,商业化应用仍有距离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大规模实现,从成本上具备可行性解决“信任危机”的可能方式1.4 Web3.0概念下终端形态的可能性“沉浸”的核心:如何尽力“欺骗”自己,智能穿戴及XR终端可提供更多的感官体验 当下Web2.0,智能手机是核心的通信工具;但是以目前的形态很难完成对于“沉浸感”的需求 智能穿戴设备及XR终端在沉浸感上可以提供更多的感官体验,成为目前实现Web3.0概念的可行思路智能手机的优势:交互操作简单便携性好,几乎没有空间限制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XRXR终端,提供虚拟与现实的交错沉浸智能穿戴,提供更多的生理感官体验智能手机的缺憾:仅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及声音的感官体验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