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告撰写团队北京大学窦毓敏、华方圆绿色和平宋筱、潘文婧 、王克文、吴浩、张安琪、李朝、朱伟望 技术与法律支持:赵蕊、马倩儒报告评审专家组李晟(北京大学)、陈晓倩(北京林业大学)、王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周璋(中国林业科学院)、孟广涛(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致 谢团队感谢以下专家在研究过程中给予的建议与支持吕植(北京大学)、吴凯杰(北京大学)、申小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陶胜利(北京大学)执行摘要01 引言 02 素材与方法2.1 政策文件收集2.2 评估框架设计2.3 评估方法和步骤2.4 数据分析03 结果3.1 政策制定的趋势、模式和亮点3.2 基于评估框架的政策分析结果3.3
2、现有政策体系对森林修复多重效益实现的保障3.4 现有政策体系协调实现森林修复多重效益的潜力3.5 针对各效益特定方面的政策实践特征04 讨论4.1 关键发现 4.1.1 政策体系扩展与治理结构变化 4.1.2 政策体系对多重效益的覆盖特征 4.1.3 多重效益协同的政策潜能 4.1.4 子文件集对各效益特定治理需求的响应4.2 研究局限05 政策建议 5.1 填补关键政策空缺5.2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工具5.3 提升对于生态产品公平分配的重视5.4 加强对发挥森林修复精神文化支持效益的政策关注5.5 优化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参考文献13567111113141619202225262626
3、26272728292929292930目录执行摘要1协同实现森林修复的多重效益中国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挑战2协同实现森林修复的多重效益中国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挑战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修复工作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森林修复实践常因政策体系的不足可能导致森林修复实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偏离目标,例如过度偏向经济树种导致人工林单一化,或忽视生态系统整体性造成修复成效不佳。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国,其森林治理政策法规(下文或称“政策”)体系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其系统性分析。为此,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效益-方面-需求-行动手段”评估框架,
4、基于森林多重效益的实践需求,全面分析中国森林修复政策体系的演变特征、需求回应程度及多重效益协调机制,旨在为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中国森林修复政策体系在过去十年间呈现显著发展。自 2014 年起,政策颁布速度明显加快,年均产出稳定在 10 项以上,多部门联合制定文件的趋势也日益增强,反映出治理模式从“条块分割”向“协同共治”的转型。然而,政策覆盖存在明显不均衡:广义生态内容和林产品供给效益受到高度关注,分别覆盖 67%和 42%的文件,而精神文化支持效益则长期被忽视。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关键需求如“避免有害林相置换”和“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在政策中几乎未被提及,可能对修复成效产生深远影
5、响。在多重效益协同方面,研究揭示了积极的政策潜力。75%的文件运用了具有多重效益潜力的行动手段,其中森林法等高位阶文件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多样化的治理工具展现了整体性思维。例如,“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系统化保护与修复”等行动手段在 50 份以上文件中得到体现,为协同实现生态、气候和水土保持效益提供了可能。然而,文化服务与林产品供给效益因其特定性,难以通过其他行动延伸覆盖,亟需针对性政策支持。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具体领域,政策响应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外来物种防控和野生动物保护得到较好覆盖,但栖息地破碎化治理仍过度依赖建立生态廊道,缺乏更大尺度的整体保护规划。水土保持政策则
6、展现出反思与进步,强调“以水定林”原则,体现了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科学考量。这些发现为政策优化提供了明确方向。基于研究结果,报告提出以下关键建议:首先,亟需填补“避免有害林相置换”等政策空白,可通过负面清单和科学评估机制,防止生态功能退化,同时,扭转“绿即是好”的观念误区。其次,应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具,扩大修复规划尺度,提升生态廊道实施标准。第三,随着林业碳汇等各种生态产品兴起,需建立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本地社区受益。此外,应通过社区参与和传统知识整合,提升文化效益的政策地位。最后,需进一步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政策制定阶段化解目标冲突,为高效执行创造条件。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中国森林修复政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