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青年灣區創業基地調研二二五年五月香港青年灣區創業基地調研二二五年五月行政摘要 2第一章 引言 8第二章 調研結果及分析 16第三章 資源對接 32第四章 孵化能力 46第五章 可持續性 58第六章 展望 66附錄 68目錄2行政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現狀及挑戰,並提供政策建議。研究團隊走訪了大灣區6個內地城市,1 實地考察13家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並與當地創業者等95名持份者進行 訪談。2 研究團隊結合問卷調查以深入分析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實際情況。研究針對香港青年北上 創業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十項政策建議,期望優化創業支持體系,幫助香港青年灣區逐
2、夢。調研結果及分析研究團隊透過四大維度(圖i),包括基礎服務、資源對接、孵化能力及可持續性,分析創業基地支持香港青年創業的情況。調研結果顯示基礎服務較為完善,但基地在資源對接、孵化能力及可持續性的表現有進一步改善空間。具體如下:1 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肇慶和惠州。2 主要包括香港創業青年代表、基地負責人、兩地政府代表、風險投資者、大學及非政府組織代表等。3圖i.評估基地發展的四大維度公司注冊、銀行開戶等提供融資對接、創業指導可持續性為初創尋找合作方基地營運保障(資金、宣傳)4資源對接2孵化能力3基礎服務1 y 基地於基礎服務(政務服務、商事服務和綜合信息咨詢服務)的平均表現較好。在17
3、項基礎服務中,各基地平均能提供當中82%(14項)。y 資源對接(合作機構及創業導師的數量)的表現各異,商業化資源集中在個別基地。除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3外,大多數基地的商業化資源(如龍頭企業、投資機構)對接較少。y 孵化能力(在孵企業獲投資的比例、孵化港企比例,和創業服務活動的數量等)表現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尤其需要幫助更多在孵企業獲取投資。在各基地共1,236個在孵企業中,5%(65間)獲得第三方投資。y 基地在可持續性(在孵企業與基地服務人員比例、基地人員中港籍人士比例,以及基地宣傳能力)的表現相對一般。服務團隊人手較緊張,且宣傳渠道未能充分覆蓋香港青年常用平台,限制了基
4、地的服務能力和吸引力。行政摘要3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由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是廣東省 1+12+N 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龍頭基地。4就以上挑戰,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建議相關機構資源對接1.推動 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 在港成立服務中心 y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人社廳)y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廣東省港澳辦)2.建立兩地雙創基地互推互認機制 y廣東省人社廳 y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香港民青局)3.建立對接平台,配對公私營機構業務需求和初創產品 y廣東省人社廳 y廣東省財政廳 y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4.搭建聯盟企
5、業成果線上展示平台 y香港民青局5.將基地納入內地公營機構合作創新採購方式,助初創進入供應鏈 y廣東省財政廳孵化能力6.擴大企業跨境徵信合作範圍 y中國人民銀行 y香港金融管理局7.允許港青港企透過入園授信申請貸款 y中國人民銀行 y廣東省人社廳8.建立針對香港青年初創企業的天使投資風險補償制度 y廣東省財政廳 y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y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y廣東省人社廳等有關部門可持續性9.為港青雙創基地提供持續運作的資金保障 y廣東省人社廳10.加強港青雙創基地宣傳能力 y廣東省人社廳 y廣東省港澳辦 y香港民青局5資源對接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在於建構自身的資源網絡。目前雙創基地在對接商業資
6、源方面,尤其在跨境資源和業務拓展 方面,仍有提升空間。跨境資源對接方面,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聯盟)4雖引入了兩地的創業資源,但創業基地與香港 科技園、數碼港等核心成員間缺乏互認機制,雙創基地亦缺乏系統性離岸孵化體系。本報告建議:y 推動 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 的基地成員按各自特色及需要考慮聯合在香港成立服務中心,協助內地基地在港宣傳、聯絡香港創投機構及企業合作方,並向香港創業青年提供選擇和入駐基地、公司註冊等服務;y 建立兩地雙創基地(香港科技園/數碼港及內地基地)互推互認機制。在確保公平性的前提下,簡化企業跨境入駐的部分流程,從一方基地出孵並獲推薦的企業,可跳過重複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