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心简介辖区面积1.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950人,65岁老人8002“先有南华西 再有海珠区”“中华第一街”地处南华西文化街区中心,前身河南区联合医院,建院于1958年,迄今60余年历史,2011年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传承中医传统文化,发展和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经多年逐步发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全科教学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省市政策指引总体要求:扩面、提质、增效强化:“六个拓展”(一)拓内涵吸收药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4至12周长期处方上门巡诊、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纳入中医药服务用好城市医疗集团优质资源,预留30%号源基本原则:需求导
2、向、循序渐进、质量为先、赋能基层中心任务:提高签约居民获得感和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二)优方式分类签约弹性签约“互联网+签约”(三)强保障一类单位二类管理,28分配绩效倾斜晋升保障付费方式改革社会办机构同等政策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一)突破多个点针对妇女、儿童、传染病患者、肿瘤患者、“老高糖”等重点人群进行精准化宣传推广,引导签约如面向社区老年人,制作大字版宣传手册;面向上班族,推行周末签约;面向年轻人开发“线上签约”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二)拧成一股绳通过优化重组团队,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激励奖赏机制,赋能激活,推动团队拧成一股绳,全面推进签约改革激励机制,实行一类单位二类管理
3、,将签约数(基本包)、续约率和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纳入日常绩效考核将超“天花板”外的家签服务费,按至少80%的比例发到团队职称晋升设定优先条件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三)铺开一张网发挥“区-街-社-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平台作用,推动家医团队与网格服务结合,协同开展推进签约服务在居委会、小区、企业、校园等地定期驻点签约发挥海珠城市医疗集团及资源中心优势,打造组合式家庭医生团队,丰富服务内涵开设特色家庭病床服务、疫苗接种提醒服务、慢病取药绿色窗口等一、省市建设“互联互通”+“互联网+”(一)推动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统筹建成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推进人口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信息联通共享
4、(二)推进互联网+便民服务开展远程医疗,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应用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安全有序向个人开放推广家庭医生线上签约、预约转诊、互联网诊疗等数字化服务推进医疗、医保信息系统对接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一)赋能诊疗流程基于腾讯混元+DeepSeek-R1满血版双模型架构,依托自建的知识数据库,开发724小时在线值守AI健康咨询服务,为居民提供诊前健康咨询、预分诊,诊中就诊指引及诊后辅助回访等服务。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一)提高诊疗质效以智能化辅助工具实现批量数据同步。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使用AI对运行门诊病历进行实时规范提醒和质控,提高医
5、疗文书书写的及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也对医疗术语描述等进行智能校验,提升病历质量。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三)整合诊疗反馈使用智能语音系统对签约服务质量进行全量回访分类提醒慢病患者按时面访一、广东广州实践扩来源、优团队、强培训(一)扩来源引导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医师(包括退休临床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二)优团队培养不少于3500名基层医生,为各区至少培育1家广州市家庭医生培训示范基地“滚雪球”形式保障全市家庭医生每35年参与一次规范化集中培训(三)强培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合作,实施“千人百家”淬炼提升工程利用3-5年时间,培训约1000名达到国际服务标
6、准的家庭医生,建设约100间规范化家庭医生工作室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一)完善培训体系将“大全科,小专科”的原则结合医生个人发展需求,为每一名全科医生培养1-2个亚专长,推动实现人人做“首席”与香港联合医务湾区合作开展港式金牌家医培训。定期组织中心内部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活动,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中心授课选送医生到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短期或长期进修。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二)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全科医生参加医学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支持全科医生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开展科研项目鼓励医务人员参加星级家医评选或技能竞赛二、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卫中心(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