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4年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43页).pdf

编号:624829 PDF  DOCX 43页 35MB 下载积分:VIP专享
下载报告请您先登录!

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4年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43页).pdf

1、1美丽城市共建指数23编制单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2006 年机构成立并发布蔚蓝地图数据库(),2014 年上线“蔚蓝地图”APP。成立以来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助力环境知情和社会监督,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和发展,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技术指导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RAES)是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 1978 年 12 月 31 日,业务上接受中华

2、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指导。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国家队和主力军,CRAES 长期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支持单位:能源基金会(EF)能源基金会(EF)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的专业性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于 1999 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致力于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依法登记设立代表机构,由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登记证书,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基金会的愿景是通过推进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

3、使命是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和世界完成气候中和,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的空气质量,落实人人享有用能权利,实现绿色经济增长。能源基金会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专业基金会,作为再捐资者、协调推进者和战略建议者,高效推进使命的达成。报告编制:技术支持:指导专家:数据处理:技术开发:设计及可视化:阮清鸳、马军、马莹莹、沈苏南、王晶晶阳平坚、彭栓、吴雪芳杨尚宝、柴麒敏、朱媛媛、李岱青、刘欣、蔡博峰、覃栎果叶、祝莉、朱化宁、何方辉、李振山孙振方、余显芬、张静慈、刘琳楠陈双丽、郭华鑫、石欢、张楠、司文俊致谢:感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彭栓、吴雪芳等专家的技术支持。感谢王金南、万军、王倩、

4、白志军、秦昌波、汪震宇、艾濛、梁斯炜、吴琪、杨君、方应君等专家对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指标框架建设及报告编制的指导。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编制和评价,融入了 CRAES 与 IPE 合作编制并持续开展的省市双碳指数研究,以及 IPE 在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下编制并持续开展的城市垃圾分类指数研究。感谢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万科公益基金会对省市双碳指数、城市垃圾分类指数项目的支持。合作伙伴杨菲,实习生吴俊茹、苏航莹、王茜对该项目研究亦有贡献。封面图片来自蔚蓝地图网友,感谢 嘚嘣嘚 _1147479、以马内利 _985364、蔚蓝 _903320、蔚蓝无忧、燕超、春风扬州路、蔚蓝乖乖兔等蔚蓝网友。美丽城

5、市共建指数45目录CONTENTS1、项目背景2、指标框架 2.1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逻辑框架 2.2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指标框架 2.3 指标释义、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2.4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3、评价方法 3.1 综合打分法 3.2 标准化赋分法 3.3 分位数赋分法 3.4 气候行动分指数指数评价模型4、评价范围一、研究背景0809091013192121222323241、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综合评价结果2、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分项评价结果 2.1 环境改善 2.2 气候行动 2.3 生态提升 2.4 高质量发展252929303132(一)、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主要

6、发现(二)、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分项评价发现 1、环境改善 2、气候行动 3、生态提升 4、高质量发展333738535860建议与展望附录 1、市民眼中的美丽城市附录 2、市民的气候行动附录 3、市民眼中的生物多样性附录 4、市民眼中的美好生活附录 5、参考资料687476788082二、评价结果三、评价发现四、建议与展望摘要美丽城市共建指数67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城市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前进的动力源泉之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高碳排放、垃圾围城、水资源

7、短缺、生态退化等挑战日益凸显。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市民的健康福祉,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建设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政策要求。为助力多元参与美丽城市建设工作,在中国环科院的技术指导和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构建了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指标体系,并开发上线美丽城市共建平台。在首期开展的全国 100 城市评价中,宁波、深圳、北京排名前

8、三,广州、成都、威海、福州、昆明、宜昌、厦门进入前十。第一梯队里,来自东部沿海的宁波、广州、威海综合表现优秀,福州、厦门环境质量领先,特大城市北京、深圳等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来自西南的成都、昆明通过“以电代煤”和非化石能源开发领跑气候行动,而中部城市宜昌则在生态提升方面走在前列。美丽城市建设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元共生、特色彰显”的。各城市正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探索差异化绿色发展路径,共同绘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图景。环境改善维度,厦门以 78.35 分居榜首,与福州、南宁、惠州、遵义、珠海、泉州、广州、深圳、龙岩共同构成了先锋榜 TOP10;气候行动维度,成都以 82.43 分

9、居榜首,与昆明、深圳、威海、北京、宁波、宜昌、德阳、天津、西宁共同构成了先锋榜 TOP10;生态提升维度,漳州以 79.91 分居榜首,与宜昌、九江、温州、玉溪、柳州、福州、攀枝花、台州、龙岩共同构成了先锋榜 TOP10;高质量发展维度,北京以 73.52 分居榜首,与无锡、深圳、苏州、上海、常州、南通、广州、南京、厦门共同构成了先锋榜 TOP10。本次评价的有三项主要发现。第一项发现,是历经十年不懈治理,我国城市的“颜值”显著提升。大气污染治理使得全国城市 PM2.5平均浓度十年间下降 57%,不仅有效降低了市民环境健康风险,也大幅提升了城市能见度,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长期困扰城市的黑臭水体

10、基本消除,厦门筼筜湖和广州流溪河等城市河湖治理可圈可点,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在 2024 年首次提升至90%以上。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十年间增长近 30%,令更多城市仿佛置身绿海。城市环境改善不但体现在数字上,也反映在市民的眼中。中国环境记协和 IPE 联合开展的“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收集了蔚蓝地图网友 7 年来上传的 338 万张带有环保水印的城市影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推窗见绿”带来的美好体验,一批领先城市已经开始迈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宜居目标。摘要本次评价的第二个主要发现,是在双碳战略的引导下,一批领先城市的气候行动正

11、在提速。本次评价融入了中国环科院和 IPE 持续三年开展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研究,对城市最佳实践进行了梳理。其中深圳清洁能源100%全额消纳,处于南方电网最优水平。海口、上海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领跑全国。苏州创新标准化垃圾分类驿站建设,有效动员市民自觉开展社区垃圾分类。本次评价的第三个主要发现,是一批城市通过做强技术研发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北京市2023 年技术研发投入达到 2947.1 亿元,强度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 3;而同年深圳研发投入达到 2236 亿元,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科技创新促进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批城市的蓬

12、勃发展。与此同时,无锡、南通、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大力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术,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在发现积极进展的同时,本次评价也识别了美丽城市建设的短板和挑战。首先是空气、水等环境质量的改善仍处于初级阶段,2024 年仍有四分之一城市 PM2.5尚未达标。其次,气候行动得分总体偏低,部分评价城市“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另一项主要差距,是公众参与平台的建设,还远不能够满足多元共建美丽城市的迫切需要。针对识别的问题,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提出四个方面建议。首先是加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升级,以此引导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高质量发展。建议对照美丽中国所设定的 2035 年

13、目标,参考世卫组织过渡阶段标准,加快完成空气质量标准升级。实现更高的空气质量目标不能仅凭末端治理,需要通过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结构,加速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报告提出的第二个建议,是将碳排放双控目标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建议按照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引导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发自主创新,形成先行先试的驱动力。建议参评城市加强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等关键指标的统计和公开,以利于动员各界参与城市双碳进程。报告的第三个建议,是培育城市绿色转型创新能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

14、运行,让美丽城市建设更加智慧高效。建议城市完善绿色科技发展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报告建议北京、深圳、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等先发城市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城市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参与并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美丽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报告特别建议构建公众参与信息化平台,赋能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加入美丽城市建设。作为尝试,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本期报告发布的同时,推出的“美丽城市共建平台”。这一平台集成指尖上的环保、城市中控台、双碳小讲堂、城市微调查等功能模块,旨在帮助市民便捷获取城市环境、气候、生态相关信息,及美丽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同时

15、提供便捷渠道,降低市民参与门槛,助力实现美丽城市的共建共享。美丽城市共建指数89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城市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前进的动力源泉之一。城市是美丽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双碳目标”三大战略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高碳排放、垃圾围城、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等挑战日益凸显。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市民的健康福祉,成为全球和我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美好的

16、生态环境质量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涉及心理健康以及精神愉悦和文化享受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3 年 9 月起,中国先后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全面推进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战役,2021 年又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八大标志性行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在 2020 年 9 月中国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后,

17、碳达峰、碳中和开始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3 年 7 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今后 5 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

18、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意见提出建设美丽城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同时明确,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求是杂志,2023/11/151.一、研究背景1.项目背景美丽中国的成果人人共享,城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美丽中国的建设也需要人人参与。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特别提

19、到全社会行动的重要性,要求“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助力美丽城市的多元共建,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开展了多元共建美丽城市的研究,这项研究得到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以生态环境部门为主、诸多政府部门开展的相关监测和发布,企业依法和自愿信息披露,以及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形成的众包数据,都为独立开展指数研究提供了条件。课题组希望借助环境大数据,客观分析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扩大绿化面积、提升生态质量、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20、衡量和反映城市在美丽建设方面的进展和成效;期望通过持续开展指数评价,识别差距和最佳实践,推动城市间相互学习和借鉴,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2.指标框架课题组认为,美丽城市共建指数不仅是衡量城市美丽程度的指标体系,还应该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课题组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设计和评估方法,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协助推动美丽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建设美丽城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城市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环境优美、生态健康,还意味着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综合发展目标。通过示范带动和成功经验的推广,美丽城市建设可以加速美丽中国的整体建设进程,实现全社会

21、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助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美丽中国愿景。基于美丽城市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逻辑框架须基于对美丽中国关键措施的识别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为新时代美丽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课题组以此为重要依据,构建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逻辑框架。绿色低碳是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的重要底色。城市作为碳排放的绝对主体,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碳排放,可以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将带动其能源结构

22、、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路径。以环境优美和安全健康为导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最能唤起人们对美丽城市建设的向往和追求。城市作为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的中心,污染防控压力大。通过严格的水、气、声、渣污染控制措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公众身心健康,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能够为美丽城市建设和居民健康安全提供坚实的环境质量基础。生态宜居这一导向强调了美丽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旨在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生态服务的持续供给,保护身边的物种,改善局地小气候,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增强城市的气候韧性;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通过空间规划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

23、水,能够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城市颜值,增加绿色空间,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智慧高效,是信息化时代城市美丽建设的新趋势。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加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让居民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服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将为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1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逻辑框架美丽城市共建指数1011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综上所述,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积极开

24、展如下行动,以达成美丽城市建设目标: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排放,保护公众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双碳战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城市气候韧性;提升生态质量,加强生态保护,绿化、美化城市,保障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宜居;提升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决策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同时赋能各界参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课题组深入进行政策学习,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和中央相关政策文件,借鉴中国工程院王金南院士等权威专家关于美丽中国的指数理论论述。指标体系构建的初期阶段,课题组组织了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相关政策文件,借鉴生态环境部环境

25、规划院就美丽中国评价体系所做的研究、“全国及分省(区、市)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开发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江苏省地方标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原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 2016年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拟定了初步的指标框架。在初步设计的指标框架基础上,课题组邀请了能源、发展、气候、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指标框架体系展开了多轮深入细致的研讨。在多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课题组确立了由改善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生态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四大一级评价指标,

26、即“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核心框架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具体行动导向,细化了 15 个二级指标与 35 个三级指标,构建了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完整指标体系。2023 年 7 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将着力打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省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2;202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3;2024 年度“美丽中国百人论坛”年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万军发布美丽中国在行动 2024报告,介绍

27、了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等系列行动方案的制定情况4;2024 年 8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5。据此课题组在指标体系中设立了附加分,将“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规划”、“美丽河湖建设”、美丽海湾建设”等建设情况纳入评价体系。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国新网,2023/7/2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国环境报,2023/12/27美丽中国百人论坛 2024 年年会:美丽先行区建设成焦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是关键,21 世纪经济报道,2024/5

28、/2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新华社,2024/8/112.3.4.5.2.2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指标框架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环境改善大气环境PM2.5平均浓度O3平均浓度优良天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水环境城市地表水水质城市水源地水质废弃物管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声环境昼间功能区声环境测点次达标率夜间功能区声环境测点次达标率气候行动能源消费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经济社会结构二产占比新能源车渗透率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6碳排放水平人均碳排放量单位 G

29、DP 碳排放量达峰趋势碳排放趋势检验减排效率碳排放脱钩指数碳排放量变化率表 1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指标框架以 IPE 开展的垃圾分类指数分析6.美丽城市共建指数1213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生态提升生态质量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胁迫城市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变化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科技创新R&D 内部经费支出强度智慧发展智慧环境监测智慧污染源监管智慧公共服务绿色高效单位 GDP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能源消费7附加分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城市建设规划“无废”城市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已通过气候行动

30、分指数评价城市能源消费情况7.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建立在以生态环境部门为主开展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基础上。评价选用的基础数据包括“蔚蓝地图”数据平台通过公开渠道、信息公开申请渠道获取的各类环境监测、污染源监管、统计数据,同时采纳了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们通过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开展的社区垃圾分类调研等众包数据。2.3 指标释义、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O3平均浓度优良天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城市地表水水质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以 IPE 开发的蔚蓝城市地表水水质指数评估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建立水质评价结果(水质类别)与数值的对应关系,将评价周期内城市各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历

31、次水质评价结果转化为相应系数,根据各监测点得分进行算术平均。公开渠道获取的国家和地方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监测数据。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 AQI 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天。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值 200 的天数。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或良的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值 100 的天数 总天数 100%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评价城市一定周期内 O3浓度。评价周期内城市 O3日最大 8 小时平均值第 90 百分位数。环

32、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PM2.5平均浓度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评价城市一定周期内 PM2.5浓度平均值。评价周期内城市 24 小时 PM2.5平均浓度值的算术平均值。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城市水源地水质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以 IPE 开发的蔚蓝城市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估城市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将水源地水质评价周期内各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历次水质评价结果转化为相应系数,计算算术平均值,结合水源地超标次数和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进度加权计算。公开渠道获取的全国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公开的县级及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数据,以及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进度。美丽

33、城市共建指数1415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昼间功能区声环境测点次达标率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在特定功能区内,昼间时段内噪声测量点达到国家规定环境噪声限值标准的点次所占的比例。昼间功能区声环境测点次达标率=昼间达标点次 昼间总监测点次 100%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地方生态环境状况/质量公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依申请公开结果。夜间功能区声环境测点次达标率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在特定功能区内,夜间时段内噪声测量点达到国家规定环境噪声限值标准的点次所占的比例。夜间功能区声环境测点次达标率=夜间达标点次 夜间总监测点次 100

34、%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地方生态环境状况/质量公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依申请公开结果。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8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纳入固体废物申报登记范围的工业企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该指标是用于促进全面降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源头产生强度的综合性指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工业增加值。因工业增加值数据可及性较差,本期以地区生产总值中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代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依申请公开结果。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9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纳入固体废物申报登记范围的工业企业,每万元工

35、业增加值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该指标是用于促进全面降低工业危险废物源头产生强度的综合性指标。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 工业增加值。因工业增加值数据可及性较差,本期以地区生产总值中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代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依申请公开结果。“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 年版),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 年版),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 年版),生态环境部8.9.1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10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

36、比率。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具体类别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作为自选指标,如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等。该指标用于促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工业资源、能源消耗。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当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依申请公开结果。医疗废弃物处置率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在特定时期内实际处置量与产生量之比,反映了医疗废弃物处理系统的效率和完整性。

37、直接引用数据。地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公告。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千瓦时/万元)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因城市尺度的能源数据缺失较大,此处采用单位 GDP 全社会用电量代替综合能耗强度,又称单位 GDP 电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电力,该指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电力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全社会用电量/GDP全社会用电量来自城市统计年鉴和城市统计公报,GDP 数据来自城市统计年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

38、值,表征一个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清洁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引用数据。城市统计年鉴、城市十四五规划文件。二产占比(%)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征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又以工业为主,因此能够反映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低碳化程度。直接引用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新能源车渗透率(%)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在一定时期内,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比重。新能源车渗透率=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狭义乘用车市场全年销量。新车交强险购买数。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辆/万人)指标解释:测算方法:

39、数据来源:指一定时期内,按城市人口计每万人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低碳出行程度。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全年公共汽(电)车拥有量/年末城市常住人口。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美丽城市共建指数1617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以 IPE 开展的垃圾分类指数代入分析。该指数基于“蔚蓝地图”APP 垃圾分类随手拍问卷设计,利用大规模随手拍数据,结合各地政策调研结果,从社区垃圾分类实际表现、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措施、垃圾分类清运情况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四个维度,对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市)、居住社区的生

40、活垃圾分类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动态更新。直接引用数据蔚蓝地图人均碳排放量(吨/人)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一个统计期内,平均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人均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末常住人口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自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年末常住人口来自各城市统计年鉴。单位 GDP 碳排放量(吨/万元)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每生产万元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高低不表明效率高低,一般来说该指标会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下降,能够表征区域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水平。单位 GDP 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GDP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GDP 数据

41、来自城市统计年鉴(GDP 采用 2015 年不变价)。碳排放趋势检验测算方法:数据来源:采用 MK 检验方法来判断各城市碳排放趋势。首先对各城市 20052021 年间的碳排放进行最大值筛选,若该地区碳排放最大值出现年份后数据量大于等于 5,则对该地区碳排放最大值后的碳排放数据进行 MK 检验。若最大值年份后的地区排放有显著下降趋势,则认为该地区达峰;若没有显著下降趋势,则认为该地区处于下降趋势不显著状态,此处显著性水平分别取 a=0.01、0.05、0.1;若出现最大值年份后排放出现波动变化,则认为该地区处于平台期。对于碳排放最大值出现年份后数据量小于 5 的地区,因为当数据量过少时无法进行

42、趋势检验,且一个地区达峰后需要有一段时间证明其是否为虚假达峰,故认为这部分地区暂时处于未达峰状态。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碳排放脱钩指数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一定时期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的比值,反映碳排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碳排放脱钩指数几何平均值=(2021 年碳排放量/2017 年碳排放量)1/4)-1)/(2018GDP 指数*2019GDP 指数*2020GDP 指数*2021GDP 指数)1/4-1)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GDP 指数数据来自城市统计年鉴。生态质量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城市在“生

43、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胁迫”四维度的综合评估结果。评价城市辖区内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结果面积加权平均。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依申请公开结果,县域面积数据来自统计年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变化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指评价周期内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变化为其年度变化结果。滑动 5 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变化几何平均。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年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按全部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

44、要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 年平均常住人口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是指 GDP 的年度增长率,是宏观经济的四个重要观测指标之一。滑动 5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几何平均。统计年鉴碳排放量变化率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一定范围内一个核算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上一核算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率,反映区域碳排放同比变化趋势。碳排放量变化率=(2021 年碳排放量/2017 年碳排放量)1/4-1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R&D 内部经费支出强度11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研究与试验发展(R&D)

45、经费强度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R&D 经费支出强度已成为监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宏观决策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区 R&D 经费支出 地区生产总值 100%统计年鉴、依申请公开什么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投入强度,国家统计局网站,2023.01.0111.美丽城市共建指数1819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智慧环境监测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环境监测业务深度融合,对生态环境数据信息产品生产加工全链条进行信息化、智

46、能化、智慧化改造,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增强生产效能,切实提升感知网络、技术装备、业务支撑、质量监督、基础保障的现代化水平12。建模量化分析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大气,水,声,生态质量监测信息,生态红线信息,三线一单信息,以及相关调研结果。智慧污染源监管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指通过在线监控、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等智慧感知端监控污染排放情况,同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协助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精细化、精准化。建模量化分析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包括固定污染源、移动源以及施工工地等,公开渠道获取的机动车保有量信息、城市招挂拍土地成交面积等。智慧公共服务指标解释:

47、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移动化、智能化,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便捷度和满意度。建模量化分析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空气预报预测信息,投诉举报信息,环保设施开放信息等。单位 GDP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指标解释: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是一个衡量土地使用效率的指标,它反映了在创造一定量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时所消耗的建设用地面积。这个指标有助于评估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用地总面积 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年鉴张大伟:以数智化转型加快推动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国环境,2024.4.1812.2.4

48、美丽城市共建指数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旨在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17 项目标于 2015 年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一致通过,是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组成部分。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指标,与 SDG目标 1、3、6、7、8、9、11、12、13、14、15,均有关联。一级指标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环境改善气候行动生态提升高质量发展表 2 美丽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美丽城市共建指数2021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分目标1.1:消除极端贫困3.9

49、:减少危险化学品和污染造成的疾病和死亡6.1:安全和负担得起的饮用水6.3:改善水质,废水处理和安全再利用6.6:保护和恢复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7.1:普遍获得现代能源7.2: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比例7.3:能效改善率提高一倍8.1:可持续经济增长8.2:实现经济生产力的多样化,创新和升级8.4:提高消费和生产的资源效率9.1:发展可持续,有弹性和包容性的基础设施9.2: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工业化9.4:升级所有行业和基础设施以实现可持续性9.5:加强研究和升级工业技术11.2:经济实惠和可持续的运输系统11.3: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化11.6:减少城市的环境影响12.2:可持续管理和使用自然资源

50、12.4:化学品和废物的负责任管理12.5:大幅减少废物产生表 3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分目标13.1:加强抵御和适应灾害能力13.2:将气候变化措施纳入政策和规划14.2: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14.3:减少海洋酸化15.1:保护和恢复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15.2:终止砍伐森林并恢复退化的森林15.3:结束荒漠化并恢复退化的土地15.4:保护山地生态系统15.5: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息地15.9: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纳入政府规划针对定性指标,采用了基于决策者偏好的主观客观相结合的打分方法,结合主要按照指标内涵、各地区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双碳”目标导向,确定分级标准并赋

51、分,具体如下:碳排放趋势检验:碳排放未出现峰值(即 2021 年为最大值)的不得分,出现最大值后年数小于 5 年的得分计 20 分。对于出现最大值且最大值后年数满 5 年的,对最大值年到 2021 年的碳排放数据进行 MK 检验,其中 Z 值 0 的,即碳排放处于波动变化状态,计 40 分;Z 值为负但下降趋势不显著的计 50 分;Z 值为负且在 0.1 水平显著下降的,计 60 分;Z 值为负且在 0.05 水平显著下降的,计 80 分;Z 值为负在 0.01 水平显著下降的,计 100 分。3.评价方法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根据各项分指数特性采用综合打分法、标准化赋分法以及分位数赋分法等进行

52、量化打分。以气候行动分指数为例,评价方法说明如下:3.1 综合打分法美丽城市共建指数2223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对于定量指标数据,由于指标的单位、数量级有差异,因此需要消除因量纲对评价过程的影响。计算过程中首先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转换。本着正向指标值越大越优,逆向指标则相反的原则,对于正向指标,最大值计分为 100 分,最小值计分为 1 分;对于逆向指标,最大值计分为 1 分,最小值计分为 100 分;其余城市得分参照最高和最低城市的得分,采用 Min-max 标准化法进行无量纲转换。3.2 标准化赋分法正向指标标准化赋分公式逆向指标标准化赋分公

53、式针对静态指标,需消除计分为 0 分情况,因此对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具体如下:正向指标修正后的计算公式逆向指标修正后的计算公式其中,Xij为第 i 城市第 j 个指标的原始数据,Xij为标准化后的得分,minxij、maxxij 为 100 城市第 j 个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若有指标对应的序列数据存在极值情况,采用分段标准化赋分。为了缩小极值对分数的影响,确保每个特征的统计属性都位于同一范围,增加评价结果年度可比性,采用分位数赋分法。以起始评价年度统计指标的数据为基准,根据当前评价年度指标极值设定截至 2030 年目标值,采用百分位数计算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转换。具体的评价方法和目标值设

54、定依据详见表 4 和表 5。3.3 分位数赋分法分数区间段说明(90-100以当前评价年度极值和根据该极值估算的2030年目标值为区间,进行百分位数评价。对于正向指标,目标值计分为 100 分,最大值计分为 90 分;对于逆向指标,目标值计分为 100 分,最小值计分为 90 分。1-90以起始评价年度统计指标测算数据为基准,百分位数评价。对于正向指标,最大值计分为 90 分,最小值计分为 1 分;对于逆向指标,最大值计分为 1 分,最小值计分为90 分。表 4 分位数赋分设定方法指标名称目标值目标值参考文件人均碳排放量2.5tCO2e/人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55、Index单位 GDP 碳排放量评价年度城市最小值*(1-18%)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2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 年下降 18%”表 5 部分指标目标值设定式中,C(t)为目标层评价指数,t 为评价年份;m,n,q 分别为准则层、要素层、具体指标层指标个数,Pi为准则层第 i 个指标的综合评分,Wi为第 i 个准则层指标的权重;Fj为要素层第 j 个指标的综合评分,Wi为第 j 个要素层指标的权重;Sk为第 k 个具体指标层指标的综合评分;为第 k 个具体指标层指标的权重。3.4 气候行动分指数评价模型综合

56、指数采用百分制,计算公式25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美丽城市共建指数244.评价范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也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首期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选取 100 个城市为评价对象,包括 19 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23 个长三角地区城市、9 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8 个珠三角地区城市。评价选取城市主要为:GDP 总量高于 1000 亿、人均 GDP 超过 8000 美元(约 5.5 万元人民币)、城镇常住人口大于 30 万的城市,为考量我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美丽城市建设表

57、现,将其中 GDP 总量高于 1000 亿元、人均 GDP 超过 5 万元且有公开信息的低碳试点城市也纳入评价范围。图 1: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对象分布评价结果显示,100 个评价城市得分分布于 44-72 分之间,显示了城市美丽中国建设处于不同阶段。其中宁波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得分 71.3 分,位列榜首,与深圳、北京、广州、成都、威海、福州、昆明、宜昌、厦门共同构成了美丽城市先锋榜 TOP10。二、评价结果1.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美丽城市先锋榜 TOP10 城市的各项得分表现,发现 TOP10 城市均展现出各自的优势领域,成都和昆明在气候行动分项表现亮眼;厦门、福州、广州、深圳、宁

58、波、威海在环境改善分项表现不俗;宜昌、福州在生态提升分项表现领先;北京、深圳在高质量发展分项表现突出。值得注意的是,TOP10 城市在各项评价指标上的整体表现相对均衡,显示出它们在美丽城市全面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环境改善气候行动生态提升高质量发展图 2:美丽城市先锋榜 TOP10图 3:美丽城市先锋榜 TOP10 城市得分分布美丽城市共建指数2627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表 6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结果美丽城市共建指数2829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图 4: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得分分布2.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分项

59、评价结果图 5: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环境改善分指数先锋榜 TOP10美丽城市环境改善分项,综合考虑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废弃物、声环境四个关键领域相应的治理成效,展开定量分析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00 个评价城市,环境改善分指数平均得 61.67 分,其中厦门以 78.35 分居榜首,与福州、南宁、惠州、遵义、珠海、泉州、广州、深圳、龙岩共同构成了环境改善分指数先锋榜 TOP10。环境改善分指数的前十名均在长江以南,且集中在北纬 28 度以南,显示华南在环境质量维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2.1 环境改善图 6: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环境改善分指数得分分布美丽城市共建指数3031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60、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图 8: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气候行动分指数得分分布美丽城市气候行动分指数,从能源消费、社会经济结构、碳排放水平、达峰趋势、减排效率等五个维度展开定量分析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00 个评价城市,气候行动分指数平均得 41.79 分,其中成都以82.43 分居榜首,与昆明、深圳、威海、北京、宁波、宜昌、德阳、天津、西宁共同构成了气候行动分指数先锋榜 TOP10。2.2 气候行动图 7: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气候行动分指数先锋榜 TOP10图 9: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生态提升分指数先锋榜 TOP10图 10: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生态提升分指数得分分布美丽城市生态提升分

61、指数,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为基础,结合城市历年绿地率变化情况,进行量化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00 个评价城市中,生态提升分指数平均得 60.12 分,漳州以79.91 分居榜首,与宜昌、九江、温州、玉溪、柳州、福州、攀枝花、台州、龙岩共同构成了生态提升分指数先锋榜 TOP10。2.3 生态提升33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美丽城市共建指数32图 11:美丽城市共建指数-高质量发展分指数 TOP10图 12:美丽城市共建指数-高质量发展分指数得分分布美丽城市高质量发展分指数,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城市建设统计数据为

62、基础,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智慧发展、绿色高效四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其中科技创新主要通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强度进行分析评估13;智慧发展,以 IPE 开展的城市智慧环保指数结果评估城市智慧化、数字化发展程度。评价结果显示,100 评价城市,高质量发展分指数平均得 58.38 分,北京以73.52 分居榜首,与无锡、深圳、苏州、上海、常州、南通、广州、南京、厦门共同构成了高质量发展分指数先锋榜 TOP10。2.4 高质量发展什么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投入强度,国家统计局,2023/01/0113.在2024年9月25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

63、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美丽中国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可以形象地表达为“外美、内丽、气质佳”。“外美”就是生态环境美,这是美丽中国最重要、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志,也就是天蓝、地绿、水清,城乡人居环境优美14。中国工程院王金南院士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中也谈到,美丽中国,怎么看美不美,最核心的是看生态环境质量好不好。王院士进一步提出,面向 2035 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碧水、蓝天、净土、青山、绿地、蓝海等“颜值”指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本期评价中课题组看到,在涉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颜值”指标上,中国城市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在空气质量方面,作为世界上

64、第一个全面治理 PM2.5的发展中国家,2013-2022 年十年间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 57%,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其中北京从 2013 年的 89.5g/m下降到 2024 年的 30.5g/m。PM2.5对能见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当雾霾褪去,蓝天背景下,一座座经历四十年蓬勃发展和基础建设的城市,其颜值往往能让市民和访客们感受到焕然一新的魅力。随着碧水保卫战的深入开展,中国水环境质量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根据 2014-2023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地表水国控断面 I-类水比例从 2014 年的 71.2%上升到 2023 年的 89.4%,劣 V

65、 类水比例从 2014 年的9.0%下降到 0.7%;劣四类海水从 16.2%下降到 7.9%,2024 年,地表水国控断面 I-类水比例更是首次提升至90%以上15。一座座依水而建的城市,一座座海滨城市,都因为水质的大幅改善而焕发出不同以往的神采。同时中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国土绿化,森林面积由十年前的 31.2 亿亩增加到 34.65 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近20年来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 1/4 的新增绿化面积1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十年前的 39.22%提高到 42.6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十年前的 11.8 平方米提高到 15.29 平

66、方米17。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近年来,在机场起飞降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仿佛错落点缀在绿海之中,绿色底色越来越浓。更好的环境质量,更多的绿化美化,为市民们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市民眼中的城市颜值,实际上是对城市是否美丽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检验。中国环境记协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指尖上的环保活动,借助蔚蓝地图 APP 开展随手拍,收集用户拍摄上传的城市图景逾 300 万张,叠加空气质量水印,成为城市颜值的真实反映,也从侧面反映了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三、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一)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主要发现主要发现一:城市“颜值

67、”大幅提升,持续改善有利健康福祉生态环境部部长详解“美丽中国”:外美、内丽、气质佳,中国新闻网,2024-09-25生态环境部公布 2024 年第四季度和 112 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_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央视网,2024-03-21我国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218 个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 42.69%,央视网,2023-9-1414.15.16.17.美丽城市共建指数3435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图 13:指尖环保-市民眼中的城市颜值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仍处于负

68、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部分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2024 年仍有四分之一城市 PM2.5尚未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整体水平距离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 年修订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2021)(AQG2021)尚有显著差距。水环境方面,当前我国地表水水质改善仍处于初级阶段,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水生态破坏以及河湖断流干涸现象还比较普遍,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地下水污染形势仍十分严峻,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依然存在,而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危害的

69、新污染物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除此之外,城市污染治理还面临着噪音污染、光污染以及电子废弃物等环境问题的挑战,保护公众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公众健康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美丽城市共建指数3637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主要发现二:气候行动形成良好实践,分解推广仍有挑战图 14:评价城市及 TOP 城市分项得分分布深圳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近七成,深圳特区报,2021/08/30成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成都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 年 5 月2023 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新华社),生态环境部,2024-04-23 18.19.20.能源

70、消费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源头。作为仍在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在增长,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就格外重要。课题组对 100 城市能源消费指标连续3 年的评价结果显示,评分呈平稳上升趋势,显示在双碳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其中该指标评分领先的深圳,其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已近七成,且清洁能源 100%全额消纳,处于南方电网最优水平18;另一个领跑城市成都,则借助自身自然禀赋,大力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行动,严控新建燃煤锅炉工业项目,“十三五”末非化石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44.2%,较“十二五”末提升了 5.3 个百分点19;北京也着力建设环京 200

71、 公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圈层,计划到 2025 年,外调绿色电力规模力争达到 300 亿千瓦时。社会经济结构是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二产占比、新能源车渗透率、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 4 个具体指标中,都有一批表现突出的城市。以新能源车平均渗透率为例,得益于海南禁售燃油车的政策,海口新能源车渗透率 2023 年超过 50%;上海凭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消费端、基础设施等优势,2023 年电动汽车充电量同比增长 90%。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显示,苏州、上海已实现社区居民主动分类,北京、厦门等也依靠政策措施基本达成分类目标。虽然有这些良好案例,但从下图可以看到,与环

72、境改善、生态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分指数相比,气候行动分指数得分率偏低,平均 41.79 分,反映出城市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强节能降耗方向仍面临挑战。在碳排放强度和达峰趋势指标上,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相当一批评价城市“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20,其中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现新的峰值,因此碳排放趋势检验得分显著下降,导致达峰趋势指标出现较为显著的下降。而城市碳排放脱钩指数指标得分下降幅度也较大。持续三年开展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CCNI 研究显示,重点城市碳达峰目标和“双碳”行动路径需要进一步明确。多数城市碳达峰目标尚待明确,仅有 2 个城市公布碳中和目标。当前距离全国实现碳达峰期限还

73、有不到 6 年,各城市有必要依据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分解目标,明确“双碳”路径,增加低碳转型和绿色投融资所需要的可预期性,以利于引导各界参与,形成合力。绿色科技创新投入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R&D 投入是衡量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52023 年,我国 R&D 内部支出由 10589 亿元增长至 33357.1 亿元,R&D 投入强度由 2.06%增长至 2.65%21。本次评价发现,部分重点城市在创新投入方面也有突出表现。2023 年,北京市 R&D 投入强度达到 6.73%22,世界知识产

74、权组织发布的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北京市在全球城市群创新力排名中位列第 3,处在国际领先水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其他城市在创新投入方面同样表现突出,深圳 2023 年 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6.46%,居全国城市“第二”反映出深圳强劲的科技创新发展动力23。主要发现三:通过绿色转型带动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是关键图 15:20152023 年全国 R&D 内部支出及投入强度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投入形成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方面,以新能源技术为例,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更新、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水电技术领跑全球、核电技

75、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风电、光伏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全球领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第三代核电技术品牌,山东石岛湾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新能源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同时,新能源产业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此外,在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方面,大气、水、土壤和固废等领域的污染控制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例如,电除尘、脱硫脱硝、污水处理等技术工艺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重金属固废安全处置和生活垃圾焚

76、烧发电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了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城市层面,不仅持续加强绿色科技研发投入,而且积极促进技术推广应用。2022 年以来,北京市遴选出 26 个项目作为先进低碳技术试点,涵盖绿色制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等重点领域,发挥重要的示范推广效应。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2023)显示,深圳市积极建设绿色平台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当前在新能源领域和节能环保领域分布有 168、81 个创新载体,成为其他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范本。然而,本期评价结果也显示出城市间创新投入强度差距明显,尚有较多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不足24。其中,35

77、 个城市 R&D 投入强度低于 2%,而且有 6 个城市R&D 投入强度低于 1%,未来这些城市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发挥绿色科技对于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2023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2022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152.72.62.52.42.32.22.12R&D/亿元R&D/强度(%)2023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24-10-02 2023 年北京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北京市统计局,2024-10-18深圳去年研发投入 2236 亿元 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深圳特区

78、报,2024-11-13本期评价选用数据为 2021 年度统计结果。21.22.23.24.美丽城市共建指数3839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生态环境部公布 2024 年 12 月和 112 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生态环境部,2025/1/24实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生态环境部,2025/03/08大气司司长:蓝天不是等来的,是拼出来的!|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生态环境部,2025/02/24生态环境部公布 2024 年 12 月和 112 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生态环境部,2025/01/24【专题报道】北京“治霾”2

79、0 年历程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联合国新闻,2019.4.16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 年 3 月十年接续奋斗 实现蓝天常驻 30!2022 年北京市 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3.01.04美丽中国先锋榜(26)综合施策 全面治理 坚决打赢首都蓝天保卫战北京 20132018 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生态环境部,2019.09.242024 年北京市收获 290 个优良天,为历年最多 PM2.5年均浓度 30.5 微克/立方米 连续四年稳定达标,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5/01/0225.26.27.28.29.3031.3

80、2.33.(二)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分项评价发现2012 年以来,中国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与国际接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接连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公众的蓝天获得感明显增强。2024 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环境空气质量新改善主要表现在,2024 年度全国 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 29.3 微克/立方米25,这是除了疫情期间的 2022 年以外,PM2.5全国年均浓度首次降到 30 微克/立方米以下26。与 2015 年相比,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了 63%,汽车保有量增长了 111%的情况下,2024

81、 年度 PM2.5浓度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 68%,PM2.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数量达到 252 个27。1.1 大气环境图 16:全国 PM2.5平均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1 环境改善图 17:重点区域 PM2.5平均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北京大气环境治理29,30,31,32,33案例 1作为一座快速发展的特大型国际化大都市,首都北京在过去 20 年经济快速腾飞的同时,承受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尤其在社会生产生活高位运行和不利的地形气候叠加下,大气污染问题突出。2013 年 1 月,北京市发生了持续性、大范围、高浓度的空气重污染过程,当月 PM2.5平均质量浓度接近160g/m

82、,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3年,北京 PM2.5年均质量浓度 89.5g/m,超出国家二级标准限值155.7%;PM10为108.1g/m,超标 54.4%;NO2 为 56g/m,超标 40.0%;全年重污染天数共 58 天,占全年的 15.9%,相当于平均每周有一天重污染。为应对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2013 年以来,北京市采取了力度空前的大规模治理。2021 年北京市 PM2.5降到 33g/m,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2022 年,北京市PM2.5浓度进一步降至30g/m,与2013年相比,累计下降了近 60g/m,相当于平均每年下降 6g/m。北京大气治

83、理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2024年北京空气质量保持持续改善趋势,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降至 30.5 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提升至290 个,重污染天数降至 2 天。较之 2013 年,北京 市 PM2.5年 均 浓 度 下 降 65.9%,优 良 天 提 升64.8%,重污染天下降 96.6%,实现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已经退出大气重点区域的珠三角地区,2024 年 PM2.5平均浓度为 20 微克/立方米,连续 5 年稳定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

84、6”城市 2024 年 PM2.5平均浓度为 42.2 微克/立方米,长三角地区31 个城市 PM2.5平均浓度为 33.0 微克/立方米,汾渭平原 13 个城市 PM2.5平均浓度为 39.6 微克/立方米,大气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8。美丽城市共建指数4041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案例 1图 18:2013 年以来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能源消耗总量、机动车保有量增速与各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图片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开资料)图 19:2013-2022 年 PM2.5年均浓度空间分布变化(图片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开资料)案例 1图

85、 20:北京空气质量日历(截图来自蔚蓝地图)美丽城市共建指数4243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过去十年,随着碧水保卫战的深入开展,中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和海水水质持续向好。根据 2014-2023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地表水国控断面 I-类水比例从 2014 年的 71.2%上升到 2023年的 89.4%,劣 V 类水比例从 2014 年的 9.0%下降到0.7%。2024 年,全国 3641 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类)断面比例为 90.4%,同比上升 1.0个百分点;劣类

86、断面比例为 0.6%,同比下降 0.1 个百分点36。图 21:2014-2024 年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生态环境部公布 2024 年第四季度和 112 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_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36.1.2 水环境在看到治理成就的同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够稳固,空气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而与此同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也给大气污染治理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一些地区在经济下行中存在环保要松一口气的想法,出现超标排放、环保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和低效失效等问题。202

87、4 年多地因空气污染反弹问题被中央生态环境督察通报34、35。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2024-11-02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二十七),生态环境部,2024-06-1334.35.地区城市通报情况通报主要问题江苏淮安、宿迁、徐州淮安、宿迁、徐州空气质量排名在全省长期靠后,2023 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出现反弹,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下降,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24 年 19 月三市 PM2.5浓度排名全省后三位,淮安、徐州较上年同期继续反弹,升幅分别为 8.5%、7.4%。1、涉气行业治污不力。2、有的“两高”项目产能置换不规范。3、机动车尾气检

88、测和治理机构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安徽宿州、淮北、蚌埠2024 年 19 月,宿州、淮北、蚌埠三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 13.9%、8.7%和 7.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下降 0.3、3.1 和 4.7 个百分点。1、“两高”项目违规上马。2、涉气违法排污问题突出。3、机动车检验弄虚作假问题多发。四川泸州、内江、乐山2023 年泸州、内江、乐山三市空气质量均出现明显反弹,泸州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增加,且为全省最多;内江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上升 24.6%,在全省 15 个重点城市中上升最多;乐山市 PM2.5浓度连续三年上升。1、“两高”项目盲目上马。2、部分行业

89、大气污染治理不到位。3、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上海上海2024 年 15 月,全市细颗粒物浓度同比上升 16.1%,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 3.3 个百分点。1、机动车污染防治不到位。2、工地扬尘管控不力。3、企业违法排污问题多发。浙江杭州、湖州、嘉兴、绍兴杭州、湖州、嘉兴、绍兴,2023 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未完成考核目标。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四个城市还出现了重污染天气。2024 年一季度四市 PM2.5浓度同比上升25.6%、26.8%、22.2%、27%。1、“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控制不严。2、一些行业监督管理不到位。3、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湖北荆州

90、、黄冈、孝感“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多个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不降反升,荆州市、黄冈市、孝感市细颗粒物浓度逐年上升,2023 年比 2021 年分别升高 34.3%、29%、27.3%。1、“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管控不力。2、一些行业污染治理不到位。3、监测检测弄虚作假问题多发。湖南衡阳、郴州、娄底、益阳湖南省 2023 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 36.4 微克/立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6.4 微克/立方米,益阳、娄底、衡阳三市 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均有反弹,空气质量明显下降。1、“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管控不到位。2、部分行业存在多种违法违规问题。3、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造假。重庆潼南

91、区、涪陵区、綦江区、江津区重庆市潼南区、涪陵区、綦江区、江津区 2023 年细颗粒物浓度比2020年分别上升37%、36.7%、26.5%、5.3%,优良天数分别减少27天、40 天、35 天、12 天,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1、“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监管缺位。2、涉气行业管理不到位。3、督察整改不力。表 7 通报情况和发现的主要问题美丽城市共建指数4445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图 22:2016-2024 年蔚蓝地图城市水环境指数 厦门筼筜湖37、38、39、40案例 230多年前,筼筜湖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湖”,被厦门人称作“厦门之殇”。它最早是一

92、个连通大海的港湾,叫筼筜港。上世纪 70 年代,为增产粮食,围海造田,形成内湖,人口和工厂大量增加,环湖 37 平方公里内,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上百家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至80年代,筼筜湖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水体黑臭,蚊蝇滋生。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专题会议,确定“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治湖方略,开启了筼筜湖的生态修复治理之路。厦门在筼筜湖生态治理上,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湖长制,创新治理机制,按照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科学治理思路,统筹协调,推进综合施策,建立共商、共建、共治筼筜湖理念,发

93、动沿湖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湖区志愿治理,打造湖区公园的“市民园长”“市民湖长”管理模式,实现了共治、共管、共享。筼筜湖整治后,生态环境各项指标持续改善,水体无机氮浓度从 1985 年的 16.90 毫克/升降至 2022年的0.48毫克/升。总库容可达380万立方米,提高了水体流动性,雨季行洪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累计发现鸟类 95 种、浮游动植物近 200 种,出现中国鲎、粗皮鲀、栗喉蜂虎、田鹀等珍稀保护动物。建成厦门首座国家重点开放式公园,筼筜湖成为城市核心区的“绿肺”。1994 年,中国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和管理示范项目”;2021 年,筼筜

94、湖生态修复再度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生态文明论坛典型案例。厦门筼筜湖,生态环境部,2024/3/1联合国专家:厦门筼筜湖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成功经验和范式,中国新闻网,2024/06/06守青山叠翠 护碧水悠悠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贡献人大力量,光明网,2024/5/25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9)丨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自然资源,2021-10-2937.38.39.40.图 23:筼筜湖整治前后对比41图片来自:厦门筼筜湖,生态环境部,2024/3/141.美丽城市共建指数4647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图 24

95、:广州市 2023 年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及 2018 年国考断面水质类别比例47 开门治水 智慧治水广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之道42、43、44、45、46案例 32016 年以来,广州开始创新实施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水策略。通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河长领治部门联动”、“实施网格化治理,挂图作战销号管理”、“铁腕查控污染源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排水综合管理,实现专业化精细化”、推动“数字水务”向“智慧水务”转型等系列举措,2018 年以来,广州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治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3 年,广州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连续四年全

96、面达标,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5.0%,劣类水体断面比例保持清零。2024年1-5月,广州市 20 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阶段性全面达标,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 100%,劣类水体断面比例保持清零。广州市治水工作也从水质达标攻坚阶段逐步转入美丽河湖建设阶段,2024 年 6 月广州发布了 15 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包括一度遭受严重污染的流溪河。流溪河干流全长 157 公里,流域面积 2290 平方公里,共有一级支流 89 条,是广州的母亲河,因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溪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也在下降。2016 年底,流溪河 89 条一级支流中,46条水质为劣 V 类,11 条重度黑臭。通

97、过治理,流溪河89 条一级支流全部消除劣 V 类,2022 年以来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 100%,2023 年以来,流溪河从化段 56 条一级支流水质全面达标。图 25:流溪河482018 年2023 年广州是一座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自古就有岭南水乡的美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替演进,广州市水问题交错交织,治水难度大、复杂程度高。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水环境改善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水生态破坏以及河湖断流干涸现象还比较普遍,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地下水污染形势

98、严峻,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依然存在。2024 年 5-6 月,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了一批水生态环境问题典型案例,涉及多个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破坏,河道侵占,水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污水收集和处理不到位,导致湖泊水环境生态持续下降、黑臭水体问题突出等多个方面,被点名批评的既有区县也有城市,既涉及地表水也涉及岸线和滩涂,给地方水环境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其中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水环境分项得分 58.9 分,排名 76 位的昆明被指入湖河道整治不到位。云南省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明确要求,滇池35 条入湖河道应于 2023 年底前达到水功能区划考核目标要求,实际仍有 6 条未达到,其中广普大沟

99、、海河水功能区划目标为类,目前仍为 V 类。抽查发现,部分河段存在雨天均有大量污水直排河道、污水溢流情况突出等问题,造成水质恶化49。入湖河道整治不力,是滇池水质未能有效改善的重要原因。监测结果显示,2023 年,滇池外海水质为类,6 月至 7 月甚至出现劣 V 类。据统计,滇池蓝藻水华 2022 年发生 5 次,2023 年骤升至 62 次,2024 年以来已发生 22 次50。开门治水 智慧治水广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之道,经济日报,2020/07/27河长统领 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广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径,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2020/7/8共 15 个!广州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出炉,

100、广州日报,2024/6/24广州破译流溪河治理“绿色密码”,珠江环境报,2024/3/2流溪河变身美丽河湖 绘就绿美广州新画卷,广州日报,2023/11/29数据来自 2023 年广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 年广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图片来源:共 15 个!广州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出炉云南省部分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不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2024/06/13云南省部分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不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2024/06/1342.43.44.45.46.47.48.49.50.美丽城市共建指数4849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2

101、023 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2022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 96.0,夜间为 86.6,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局部噪声投诉举报持续居高,2022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及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450.3万件,同比增加 49.3 万件。其中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等 8 个超大城市 4 噪声投诉总件数约 148.5 万件,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噪声投诉举报案件总量的三分之一。图 26:2022 年全国噪声投诉案件分布城市名称监测方式达标率(%)城市名

102、称城市名称监测方式达标率(%)昼间夜间昼间夜间北京自动88.980.6青岛手工9495天津手工/自动*96.282.5郑州自动91.154.4石家庄手工97.890.2武汉手工92.579.2太原手工91.776.7长沙手工10083.8呼和浩特手工10087.2广州手工96.287.3沈阳手工96.679.3深圳自动10075大连手工97.489.6南宁手工/自动97.585长春自动92.262.5海口自动93.373.3哈尔滨手工97.586.2重庆自动90.976.1上海自动93.884.6成都手工93.469.1南京手工/自动97.991.6贵阳手工10093.5杭州手工/自动93.8

103、87.5昆明手工92.586.2宁波手工97.689.3拉萨手工91.791.7合肥手工93.370西安手工10092.5福州手工10094.7兰州手工98.198.1厦门手工98.785.9西宁手工93.3100南昌手工93.880银川手工9590济南手工94.689.3乌鲁木齐自动9080表 8 2022 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51数据出自2023 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生态环境部,2023/07/2851.1.3 声环境报告显示,在声环境质量监测方面,2022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 3618 个点位中,绝大多数采用手工监测,只有 308 个站点向国

104、家报送自动监测数据,占总数的 8.5%。2022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约 4.1万个施工工地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扬尘噪声在线监测设备),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设置了 1300 余个噪声监测点位。2023 年 1 月印发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噪声污染防治精准化管控提出“开展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建立试点城市噪声实时监测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依托噪声地图、噪声溯源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精准化管控”等要求。根据2023 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台州等市开展噪声地图应用。其中台州市椒江区构建了全国首个以一个城区为范围的三维噪声地图,可立体化、多方位、直观性展示

105、一栋建筑不同楼层的噪声分布情况。“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对市级以上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运维,明确了分步实施的部署安排:2023 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工作,并与省级和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联网;2024 年底前,其他设区的市级城市完成相应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城市开展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2025 年 1 月 1 日起,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统一采用自动监测数据评价。2024 年底,项目组观察到云南、贵州、重庆、上海、安徽、河北、陕西、天津、四川等地区,陆续开发并上线声环境质量信息发布平

106、台,向公众实时公开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结果。图 27:云南省声环境质量信息发布平台美丽城市共建指数5051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图 28:椒江区噪声 3D 地图固体废物管理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密切相关,是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就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领域先后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涉及禁止洋垃圾进口、“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利用

107、处置、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53。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办发2018128 号),在深圳等 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地区开展改革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了加强固体废物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和 “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 年版),提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大幅降低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以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的目标。1.4 废弃物管理中国环境|谁在为噪声制作 3D 地

108、图?台州生态环境,2023.3.7生态环境部 11 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生态环境部,2020.11.30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加快推动典型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进一步促进“无废城市”高标准建设,环境保护,2024.8.21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二十六),生态环境部,2024-06-06江西省一些地方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违法违规堆存处置问题突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2024.6.652.53.54.55.56.根据2022 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22 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41.1 亿吨,综合利用量为 23.7 亿吨,处置量为 8.9

109、 亿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 9514.8 万吨,利用处置量为 9443.9 万吨。课题组通过采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公开发布的废弃物产生数据,结合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分析发现全国可获得相关数据的 123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分布于 0.01410.472 吨/万元之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分布于 0.000080.318 吨/万元之间,城市废弃物产生强度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当前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建筑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产生量较大、堆存占地面积大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已成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特别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54。2023 年中央生

110、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多起建筑垃圾违规处置污染环境的典型案例,包括湖北省武汉市和神农架林区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破坏生态;云南省部分市州建筑垃圾管控不力,侵占金沙江干流岸线河道等问题频发;海市建筑垃圾存在私拉乱倒现象,违法违规处置问题频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55。同时披露的还包括一些综合利用企业严重违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情况。通报显示,“宜春樟树市鑫泉固废处理公司处理水平低下,在贮存仓库已饱和情况下,仍然大量接收固体废物以获取委托费用。2024 年 1 月,督察组暗查发现,厂区外空地上违法堆存大量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碱渣等固体废物,没有设置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措施。更为恶劣的是,此次督

111、察进驻前,为了掩盖非法堆存行为,企业将 430 吨污泥和 10 吨碱渣就地覆土填埋。督察还发现,萍乡市上栗县洋沣礼花制造公司擅自在厂区挖出简陋土坑,长期以来露天焚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督察组现场督察时,仍露天堆存工业固废 60 余吨、危险废物 0.6 吨”56。图 29:绿色江南调研照片(图片由绿色江南提供,摄于 2023/8/13)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噪声 3D 地图52案例 42022 年 6 月,台州市椒江区噪声地图建设项目启动,台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2022 年 12 月,椒江区噪声地图建设项目完成验收。在噪声 3D 地图中,噪声能被真真

112、切切地“看到”、感受到。地图上颜色越深,噪声级别越高。椒江区噪声地图依托“卫星遥感、交通、车辆源强、噪声监测”等数据,为支撑噪声地图开发运行,椒江区在台电小区、台都花园、警察学校、耀达百货等 11 个站点各安装了一套噪声自动检测子站;在椒江一中、市人民检察院两个站点各安装一套气象自动监测子站;在市人民检察院安装一套车流量自动监测子站。目前噪声地图已经实现了根据自动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实时更新噪声地图,更新频率为每隔 1 小时更新一次,使得噪声地图更具有现势性,能够较为贴合地反映当前城市声环境的状况,开展噪声研究和治理提供更直观、更有效的技术支撑。美丽城市共建指数5253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

113、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 苏州:循环利用、智慧监管,赋能“无废园区”建设实践57案例 52022 年,苏州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等工作。根据苏州市产业结构特点,指导重点企业试点建设“无废集团”。新建污泥、废盐、含铜废物等综合利用项目,巩固固废处置利用能力。督促 2 万余家企业纳入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落实按包装扫码转移等信息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以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为例,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 2019 年建成省内首个“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平台”,覆盖全区 95 家产废单位、10 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实现区内

114、危险废物从产生、出入库、转移、利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监控。2022 年园区危险废物产废量 7.78 万吨,通过危废二维码标签、GPS 等技术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监管。区内化工生产企业被按照风险等级,以红、橙、黄、蓝四色划分,每家企业危废产出情况、关键生产数据等都实时显示在地图上。苏州市通过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风险管控、提档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促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治理农业固废助力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多措并举推动全市五大类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水平稳步提升。2022 年,苏州危险废物产生强度较“十三五”末降低 1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

115、5%,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经验获国家发改委认可。苏州健全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服务小微生物药企危废“日产日清”实践作为自贸区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苏州还努力探索打造“无废工厂”“无废供应链”,积极打造行业固废治理示范。图 30: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平台58苏州:循环利用、智慧监管,赋能“无废园区”建设实践,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3.5.5循环利用、智慧监管,赋能“无废园区”建设实践,苏州市生态环境局,2023.4.857.58.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在增长,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涨,能源消费结构正在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2013 年到 2023 年,煤炭消费比重从 67.4%下降到55.3%,累

116、计下降 12.1 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 10.2%提高到 17.9%,累计提高 7.7 个百分点59。根据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2 个具体指标的得分,加权得到各城市能源消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比 3 个年度该指标的评价结果,能源消费指标的评分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深圳、成都、广州 3 年来稳居 Top3,晋城、唐山 3 年来排名最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4 个直辖市评分三年都较为稳定,上海、重庆位于前 20 名以内,北京逐年上升到前 30 名,天津则排名较为靠后。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即单位 GDP 电耗,与单位 GDP能耗指标之

117、间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经济发展与能源使用效率之间的复杂关系,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单位 GDP 电耗和单位 GDP 能耗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电力在总能耗中的占比,在终端消费电气化程度提高的趋势下,单位 GDP 电耗的降低对单位 GDP能耗指标的达成具有重要贡献。三年来 100 个评价城市的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指标呈微幅上升趋势,也反映了完成能耗指标的挑战性。对于更为关键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指标,本次 100 个评价城市中约有三分之一优于全国平均60,一方面显示多数评价城市需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特别是加强分布式光伏、海上风光等建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东部城市能源转型受自

118、身自然禀赋条件的局限,需要通过全国一盘棋来解决。但要用好清洁外电,也需要城市自身加强储能和需求侧管理能力。深圳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相关资料显示,深圳在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上,已经展现出了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减量,天然气占比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程度提高的趋势。特别是在清洁能源方面,“十三五”期间,深圳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已近七成,且清洁能源 100%全额消纳,处于南方电网最优水平61。西南城市成都大力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行动,严控新建燃煤锅炉工业项目,改造或关停一批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替代步伐不断加快。“十三五

119、”末非化石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4.2%,较“十二五”末提升了 5.3 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62。北京发布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提出新增能源消费量将优先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到 2025 年四分之一用电量来自绿电。与此同时,绿电正在加速进京。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提到,“本市将加快建设京津冀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环京 200 公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圈层。”到 2025 年,外调绿色电力规模力争达到 300 亿千瓦时。2 气候行动2.1 能源消费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国新网,2024/06/20各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2021 年官方发布数

120、据较少,数据存在依据 2020 年数据估算的情况,因此三分之一为估算数值。深圳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近七成,深圳特区报,2021/08/30成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成都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 年 5 月59.60.61、62、(二)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分项评价发现美丽城市共建指数5455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根据二产占比、新能源车渗透率、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 4 个具体指标的得分,加权得到各城市经济社会结构指标的评价结果。得分最高的为上海,为 75.6 分,其次是海口和北京;延安、东莞、榆林居后三位。在 4 个经济社会结

121、构指标中,三年来变化最快的是新能源车渗透率指标。这个指标的攀升,促使参评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平均分逐年上升。在终端用能电气化方面,新能源汽车成为交通电气化的主要路径。2023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累计为 773.6 万台,在狭义乘用车市场全年渗透率达 35.3%。100 个参评城市 2023 年新能源车平均渗透率为 33.3%,虽然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38.2%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20%的目标值的城市超过九成。海口这两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增长,2023 年超过50%,得益于海南禁售燃油车的政策。上海 2023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过 40%,接近 50%,凭借在新

122、能源汽车产业链、消费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优势,上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出行需求,上海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上海市密集出台 上海市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本市进一步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上海市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全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服务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上海有公共充电桩 19.6 万个(含 0.26 万个换电设施),个人充电桩报装接电 51.81 万户。2023 年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量 34.27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90%。产业结构,特

123、别是排放相对较高的二产占比,对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影响显著,因此也获得较高权重。多数在经济社会结构分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与其二产占比特别偏高有一定关系。2.2 经济社会结构图 31:城市 2023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布示意图根据人均碳排放量、单位 GDP 碳排放量 2 个具体指标的得分,加权得到各城市碳排放水平指标的评价结果。成都 3 年来逐步升高到排名第一,其次是深圳、南宁、昆明、长沙,三年稳居前十名的范畴;而榆林、滨州、银川3 年来则一直位于后三位。总体来看,由于参评城市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人均 GDP 大于 8000 美元(约 5.5 万元人民币),GDP 总量大于 1000 亿元的条件下,城镇

124、人口在 50100 万、3050 万人口的城市,因此多数参评城市之间的碳排放水平指标差距不大;部分城市因产业和经济结构优势,表现特别突出;还有少量城市因能源产业劣势,呈现较差状态。深圳由于 2021 年碳排放量有所上升,使得人均碳排放量指标超过 2.5tCO2e/人的先进值而在该指标上从第 2降为第 4,而南宁保持人均碳排放的下降,位居第一。人均碳排放最低的10个城市分别为南宁、成都、昆明、深圳、德阳、海口、长沙、株洲、西安、十堰;人均碳排放最高的10个城市分别为银川、榆林、包头、滨州、唐山、舟山、马鞍山、日照、攀枝花、乌鲁木齐,均高于 20tCO2e/人。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南部地区的城市人均

125、碳排放较低,西北部地区及个别南方城市人均碳排放较高。作为唯一的北方城市,西安的人均碳排放低得益于政策引导高耗能企业的退出,取得了良好的节能降碳的效果。西安市“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西安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将全部搬迁或关停。虽然疫情期间西安 2021 年碳排放量有所增加,但相较疫情前碳排放水平增幅不大。碳排放强度最低的10个城市分别为深圳、长沙、广州、成都、昆明、北京、南宁、株洲、南昌,碳排放强度最高的 10 个城市分别为银川、滨州、榆林、马鞍山、唐山、日照、衢州、枣庄、包头、舟山。从能源经济发展特点来看,煤炭资源型城市

126、的碳排放强度较高,经济发达以及清洁能源利用较好的城市碳排放强度较低。深圳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全市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已分别低于 0.16 吨标煤/万元、0.2 吨二氧化碳/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3、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3。碳排放强度最高的 Top10 中,南方城市衢州、舟山由于碳排放量在 2021 年增幅较大,而经济发展速度远慢于其工业能源消费大幅提升的速度,因此碳排放强度处于较高水平。衢州产业结构偏重,以化工、钢铁、造纸和水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能源结构偏煤,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高达 60%,面对低碳转型挑战较大。舟山产业结构以

127、工业为主导,特别是石化产业,2021 年二产占比三年来持续增长且增幅较大,以工业能源消费为主的碳排放源占比较高且增加显著,2021 年碳排放量增长一倍,从而导致碳排放强度增长较快。2.3 碳排放水平“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64,其中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现新的峰值,因此碳排放趋势检验得分显著下降,导致达峰趋势指标得分出现较为显著的下降。按照城市 20052021 年碳排放数据,进行碳达峰趋势检验,经检验出现峰值的共有 46 个城市,其中已经显著达峰的城市有 20 个,部分城市碳排放趋势及碳达峰趋势检验如下图所示。2.4 达峰趋势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四)广东省

128、深圳市,环资司,2023/09/222023 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新华社),生态环境部,2024-04-23 63.64.美丽城市共建指数5657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图 32:典型城市碳排放趋势图根据碳排放脱钩指数、碳排放量变化率 2 个具体指标的得分,加权得到各城市减排效率指标的评价结果。延安排名第 1,其次是吉林、西宁;温州、济南、枣庄排名后三位。减排效率指标总体得分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碳排放脱钩指数指标得分下降幅度较大引起的。根据脱钩指数计算方法,着重考虑 20172021 年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经计算,将所有城市脱钩程

129、度分为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及衰退脱钩 5 类,具体如下图所示。其中焦作受疫情影响GDP 增速降幅较大,导致进入衰退脱钩的象限。2.5 减排效率图 33:100 个城市碳排放与 GDP 脱钩程度分美丽城市共建指数5859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根据2023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3 年,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 59.6,生态质量为二类,与2022 年相比无明显变化,表明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公报显示,2023 年生态质量一类的县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27.8%,二类

130、的县域面积占 31.7%,较 2022 年上升 0.2 个百分点;三类的县域面积占 33.4%,较 2022 年上升 2.5 个百分点;四类的县域面积占 6.3%,较 2022 年下降 2.6 个百分点;五类的县域面积占 0.9%。图 34:2023 年全国县域生态质量分布65图片来自2023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文章之 25|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1/12/2565.66.但,2023 年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也集中通报了一批生态环境破坏的典型案例,包括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中,存在无序扩张、违规取水、侵占草地等问题

131、;张掖市黑河流域违规取水建设人工水面、地下水超采治理不力、违法毁林开垦问题突出,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加大生态环境退化风险;海南省一些地方红树林保护不力,非法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破坏损毁红树林等问题依然突出;甘南州采砂行业无序发展、违规占用草原林地、生态修复不力;泉州市一些县(市)借矿山修复、土地平整之名违规开山采矿,监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荆州市洪湖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不力,洪湖水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退化问题突出;环洞庭湖的益阳、常德、岳阳等地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洞庭湖湿地生态破坏问题突出;重庆市云阳县、奉节县对长江岸线保护不力,部分港口码头违规建设,破坏岸线自然生态;云南省一些市州

132、天然林毁坏屡禁不止,公益林管理漏洞频出,经济林更新偷梁换柱,森林保护不到位;上海市林地保护工作存在短板漏洞,非法毁林问题突出;温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不力,在红树林保护、用海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等方面违法违规问题依然存在等。生态破坏案例提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持续好转,但成效并不稳固。受资源禀赋、历史原因和发展阶段等限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较低、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重要生态系统质量总体不高66。需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改革创新,引入市场力量参与,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创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3 生态提升(二)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分项评价发现2023 年

133、7 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部先后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暂行)等,基本形成了“53111”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其中“5”是指持续开展全国生态状况、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 5 方面的监测评估。黄润秋部长还表示,在生态监测手段上,生态环境部门已经利用卫星资源、航空有人和无人机、地面固定和移动巡视监测等手段,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

134、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温州三垟湿地:生态修复 向绿而行67案例 6十多年前,三垟湿地周边遍布电镀基地,小作坊以及垃圾漂浮的“污水坑”,部分水域水质为劣 V 类。从2014 年开始,温州用四年时间,完成了 2 个区 4 个街道 14 个村 8000 余户的拆迁任务,为湿地保护建设赢得发展空间。2016 年,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复。温州锚定将三垟湿地建成集生态保育、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目标,以生态保护为重点,通过开展剿劣治水、生态修复等综合举措,恢复三垟湿地“昔日容颜”。自此,保护三垟湿地、促进生态修复的持久战正式打响通过对重点污染行业进行整治,温州全面

135、关停拆除 20.2 万升电镀容量的黄屿电镀基地和涉及 59 户230 条拉丝生产线的黄屿拉丝基地、关停“四无”生产经营企业(作坊)575 家;通过开展剿劣治水等举措,温州创新利用土工管袋方式实施湿地全水域清淤达 200多万立方米,封堵旧村排污口 820 多个、创建美丽河湖18.24 公里。据近五年不完全统计,与 2003 年调查数据相比,三垟湿地维管束植物增加 400 余种,鸟类增加 20 多种,生物多样性指数(BI)为 59.6,提升了 16 个点,湿地平均水深由 2.53 米增加到 3 米,水域容积由 765 万立方米增加到 905.7 万立方米。2022 年 10 月,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

136、范片区向群众开放。该片区以原生态、乡土味为本底,通过实施水下森林、物理隔断、降浊活水、砾石床净水等一系列水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了湿地的净化能力,优化湿地生态环境。图 35:三垟湿地生态修复前后三垟湿地:生态修复 向绿而行,温州市委宣传部,2023/4/1967.修复前修复后美丽城市共建指数6061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统计,2023 年新能源产业为中国 GDP 增长贡献了约40%68,可见其作用不可小视。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

137、策和支持措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产业链日益完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成为拉动相关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贡献 GDP,更重要的是对传统产业的拉动作用。例如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完善也推动了材料、电池等配套产业升级。新能源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该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来说,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其在 GDP增长中的贡献有望进一步提升。202

138、3 年,光伏是新能源产业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虽然中国长期以来在光伏制造和装机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但 2023 年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仍是空前的。在装机领域,“整县光伏”和“风光大基地”这两个重要的中央规划推动了装机量的大幅增长。另外,为了应对房地产行业的疲软,中央政府在 2023 年年初推出了一项新政策,旨在鼓励在闲置和现有建筑用地上发展光伏产业。继 2023 年 6 月突破 13 亿千瓦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屡创新高,10 月底突破 14 亿千瓦,截至2023 年 12 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 15.16亿千瓦。2024 年第一季度,风光装机突破 11 亿千瓦,按照 2024 年

139、度新增 2 亿千瓦的计划,国家设定的 2030年风光装机 12 亿千瓦的目标有望在今年达成。新能源汽车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是电网的一个移动储能工具,可以解决能源的消纳问题。在未来,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充电、放电、储能、风电等融为一体,形成在大电网支撑下的小型交直流用电系统。电动汽车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就地消纳、就地存储、就地平衡,随光而充、随风而充,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高效互动,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载体69。2024 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初步在长三角、珠三

140、角、京津冀鲁、川渝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示范,力争 2025 年底前建成 5 个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 个以上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近期,无锡车网互动示范区已经实现商用70,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车网互动示范区,一期工程共配置 59 台60 千瓦 V2G 直流充电桩。示范区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落成后会增加超级充电、移动充电等元素,可一次性满足 144 台车的充电需求、50 台车的放电需求、400 台车的换电需求,整体兼顾日常对外开放、与电网实时互动及科研认证等多种功能需求。深圳也已成功开展全国首次城市级规模化车网互动示范应用实践71,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 100 万辆,部分车型已

141、具备反向放电功能。如果1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全部具备反向放电功能,车载电池的储能潜力可达 5000 万千瓦时,最大可控负荷将超 300万千瓦,相当于约 5 台中型燃煤发电机组连续 1-2 小时的发电量。4.1 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clean-energy-was-top-driver-of-chinas-economic-growth-in-2023/多地用电破纪录:能源求变,风光装机崛起进行时,新京报,2023-07-31无锡车网互动示范区实现商用规模全国最大,新能源车可反向放电得收益,新华日报,2024-07-14深圳开

142、展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 新能源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经济日报,2024-5-2768.69.70.71.4 高质量发展(二)美丽城市共建指数分项评价发现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技有关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承诺的部署和安排,依照科技部等九部门编制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逐步完善了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加快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的同时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4.2 科技创新支撑双碳目标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

143、究能力把应对气候变化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建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模式、交通领域科技示范等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相关研究。持续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推动燃料电池、建筑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等 3 家“双碳”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目录编制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技术”等 20 余个重点专项以及“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等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探索“技术+金融”融合的转移转化模式。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示范应用,石油石化企业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正式投运。编制印发涵盖节能减排与低碳

144、等六个领域 85 项技术的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以及涵盖节能提高能效、非化石能源等领域 35 项技术的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城乡建设与交通部门低碳零碳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在 2023 年 9 月公布了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能将建材的排放量降低至传统建材的 6%-25%。湖北襄阳“智能网联+智慧交管”系统将对城市400 多个点位路口对交通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打造交通领域“可核算、可交易”的新型应用场景。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CCUS 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

145、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根据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截至 2022 年底,中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 CCUS 示范项目已接近100 个,具备二氧化碳捕集能力约 400 万吨/年,注入能力约 200 万吨/年,分别较2021 年提升 22%和 65%左右,增长显著。美丽城市共建指数6263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 河钢集团首创富氢气体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技术72案例 72022 年 12 月 16 日,河钢集团张宣科技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该工程(以下简称河钢氢冶金示范工程)是全球首例富氢气体(焦炉煤气)零

146、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氢冶金示范工程。与传统碳冶金相比,氢冶金以氢气为燃料和还原剂,可以使炼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河钢氢冶金示范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全球首创的“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技术,实现目前工业化生产中含氢比例最高的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河钢集团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助力下游汽车行业减排,推动氢基 DRI 的生态价值实现。河钢集团不仅通过正在通过氢基竖炉还原技术提高清洁生产水平,还同时采用贯通富氢气体净化、碳捕集及再利用、EAF 洁净钢冶炼等绿色短流程,形成“CO2捕集+CO2精制”的创新应用。据测算,与同等生产规模的传统“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相比,河钢氢冶

147、金示范工程一期每年可减少 CO2排放 80 万吨,减排比例达到 70%以上,同时 SO2、NOx、烟粉尘排放分别减少 30%、70%和 80%以上,且生产每吨直接还原铁可捕集二氧化碳约 125 千克。图 36:河钢集团张宣科技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现场73全球首例!河钢集团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 河钢:氢启未来 向绿而行,中国日报网,2022-12-17图片来源:全球首例!河钢集团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河钢:氢启未来 向绿而行,中国日报网,2022.12.1772.73.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造多项世界第一74案例 8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以下

148、简称张北柔直工程)是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拥有680 万千瓦的可再生能源汇集能力,是世界首个输送大规模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等多种形态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张北柔直工程于 2018 年 2 月开工建设,2020 年 6 月竣工投产,新建张北、康保、丰宁、北京 4 座换流站及 500 千伏直流输电线路 666 千米。工程显著提升了张北地区新能源外送能力,全面提高了京津冀地区绿色电能比例,助力 2022 年北京冬奥场馆历史性地实现 100%绿电供应。通过张北柔直工程,每年 140 亿千瓦时清洁电能输入北京地区,约占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 49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149、1280 万吨。张北柔直工程首次提出了高可靠性、强韧性的柔直组网系统方案,攻克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直流电网的稳定控制难题,实现了直流输电从“线”到“网”的质变,解决了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难、远距离传输难、源网荷平衡难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全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和直流电网创新发展。图 37:张北柔直工程鸟瞰75驭风而上 逐光向前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建设纪实,国家电网,2023-03-20图片来源:创造 12 项世界第一,全球首个直流电网正式投运,澎湃新闻,2020.6.3074.75.美丽城市共建指数6465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城市智慧化与数字化作为当

150、代城市发展的核心趋势,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宜居、高效且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智慧化与数字化显著提升了城市运作效率,优化了公共服务质量。自 2013 年住建部启动首批 90 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以来,至 2023 年,我国已成功构建起 40 个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76。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城市发展,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到 2027 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

151、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 2030 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在生态环境领域,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我国多座城市已率先启动“智慧环保”系统建设。通过集成遥感卫星、自动监测站、微型监测站、无人机、无人船及移动监测设备等多元化技术手段,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监控网络,实现了环境管理与监测能力的飞跃。这种新型监管模式不仅扩大了环境监控的覆盖范围,还以更加精细化和动态化的方式促进了环境

152、管理与决策的智慧化转型。根据连续五年的追踪观察,中国城市智慧环保整体呈现逐年稳健提升,反应了评价城市在环境治理进程中,积极应用新科技技术,优化提升执法效能、提高监测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不断现代化、智慧化。100 评价城市中,无锡、南通、北京、南京、苏州五市得分均超过 80 分,排名分列前五。2023 年 12 月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技术指导委员会发布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案例评选结果,共评选出 12 个优秀案例,22 个示范案例,包括无锡市新吴区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北京市基于区块链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融合系统、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精准溯源“热力图”、山东省空气质量高值识别与闭环管理应用系统

153、、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监管系统等77。“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一步强调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现代化进程,明确提出要加速推进监测数据的智慧创新应用,强化全国监测数据的集成共享、整合利用与深度挖掘,以大幅提升大数据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数字赋能,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面对“提升空气质量、降低碳排放、强化生态保护、增加水资源、稳固土壤、

154、防范环境风险”的多元管理需求,当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正积极融合更多元化的监测与监控技术手段,旨在全面提升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监控及预警能力。同时,依托大数据管理方法与技术,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发挥“数字感知、全景洞察、智能执行、智慧决策”的综合优势,开展精准的预测与趋势分析,实现环境管理的全方位、多层级、多维度动态管控,推动决策过程向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不断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与智慧化进程。4.3 城市发展智慧化、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人民网,2024/8/1关于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案例评选结果的通知,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技

155、术指导委员会,2023.12.1276.77.山东智慧环保78案例 92022 年纳入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的山东已经打造了“生态环境数据超市”和“空气质量高值区智慧管理”两个试点应用场景,深化数据挖掘,创新提出“关联产生数据,数据强化关联”的分析新模式,加强环境质量与周边污染源的数据关联,成为山东省推进精准治污重要手段。基于智慧监测应用平台建立的“数据超市”,实现了数据服务方式由过去各业务部门分散的共享交换向依托资源中心统一的集中服务转变,数据“一个入口”统一汇聚、“一个模式”统一治理、“一个出口”统一服务,构建起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即产生、即汇聚、

156、即共享、即开放”。空气质量高值区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和大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在全省 16 市推广应用以来,已成为山东省推进精准治污,有效传导治污压力,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手段。系统已累计锁定并消除400 多次高值区,指导各地对症下药、掐尖削峰,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图 38:山东省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案例79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省级典型案例分享,生态环境监测总站,2023.04.07山东省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场景建设实践,生态环境监测总站,2023.04.0778.79.美丽城市共建指数6667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 江苏无锡:“城市家

157、具”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80、81、82、83、84案例 10从 2018 年开始,无锡市多次提出提升城市总体形象,优化空间品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等要求。据此,无锡市启动建设了全国首个以“城市家具”为主题的展示区,编写并发布了无锡市城市家具导则。按照无锡市城市家具导则,秉承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智慧科技等原则,2022 年以来,无锡全面推进城市家具改造提升,将人文关怀、智慧科技融入城市“软装”,进一步增强市民对锡城的归属感。作为物联网首航之城,无锡市在城市家具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运用物联网、3D 空间模型和 5G 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海绵城市等城市家具进行数

158、据的采集和分析。在交通系统中,集成AI、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交通状况与参数的实时可视化;基础设施方面,连接智慧路灯,包括设备检测、视频监控、故障报警、照明开关控制等;环境卫生领域,通过智慧公厕与智慧垃圾桶的联网,精确掌握公厕使用状态、环境湿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关键数据;海绵城市建设中,智慧喷灌与雨水回收系统联网,直观展示雨水管理流程图,实现精准调控。无锡城市家具的打造,围绕清洁、有序、减污、无废四大核心目标,构建了包含 62 项具体指标的精细化管理体系,聚焦于提升道路与绿化区域的“地面洁净指数”及空气质量的“蓝天指数”,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全面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让市民切实感受到生

159、活的品质与幸福。凭借在城市智慧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现,无锡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展的 2023 年度 150 城市智慧环保评价中荣登榜首。随着“城市家具”理念逐渐融入锡城的发展脉络,无锡市大力推进城市家具的系统化管理,伴随着公共座椅、智慧步道灯等城市家具的迭代升级,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美好。图 39:咖啡馆的物联网数据大屏,实时显示光伏屋顶,照明、空调、采暖等数据(拍摄人:马军)市城管委办大力推进城市家具系统化管理,无锡市城市管理局,2023-04-21“锡”引力丨物联网“首航之城”无锡:万物互联场景加速落地,无锡市政府网站,2024-08-28聚焦“城市家具”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国建设新闻网,202

160、2-11-17设计有“靓度”城市有“温度”无锡城市家具 3 年内将集中上新,江南晚报,2022-11-08城市家具生态公园简介,无锡市生态环境局80.81.82.83.84.图 40:无锡市城市家具主题展区(图片来自无锡市生态环境局)美丽城市共建指数6869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四、建议与展望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于2012 年修订发布、2016 年全面实施。在空气质量标准的引领下,过去十年中国大气环境治理取得历史性进展,全国 PM2.5年均浓度从 72 微克/立方米降至 2024 年度的 29.3 微克/立方米,PM2.

161、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比例从2013 年的 4.1%,升至 2024 年的 74.34%。但当前我国整体大气环境质量仍处于初级阶段,PM2.5年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35 微克/立方米),对应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的第一阶段过渡期目标,即最初级目标。为更好地保护人群健康,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世卫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AQGs),修订后的空气质量指导值进一步加严,其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空气污染物 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从 10 微克/立方米收严到 5 微克/立方米。1.对照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修订升级空气质量标准,引导环境改善和高质 量发展污染物平均时间国家标准AQG(2021)一级

162、二级过渡期目标指导值1234PM2.5(g/m)年均值153535251510524h 平均3575755037.52515PM10(g/m)年均值4070705030201524h 平均50150150100755045O3(g/m)暖季峰值(6 个月)1007060日最大 8h 平均100160160120100NO2(g/m)年平均40404030201024h 平均80801205025SO2(g/m)年平均206024h 平均501501255040CO(mg/m)24h 平均4474表 9 中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与 2021 版 AQG 及过渡期目标20

163、24 年,我国仍有逾四分之一的城市 PM2.5浓度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达标城市中,仍有近半数城市PM2.5浓度高于“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来的2035年目标,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 2021 年修订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中第二阶段目标值25 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引领作用已完成其阶段性目标,持续引领作用明显减弱,需要进一步提升标准,以达到人体健康保护需求,以及引领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要求85。建议加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升级,对照美丽中国所设定的 2035 年目标,参考世卫组织过渡阶段目标值,以及欧美等国家空气质量标准限值,将 PM2.5年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加严至 25 微克

164、/立方米,将 PM2.524 小时平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PM2.5分指数 AQI 良等级)加严至50 微克/立方米,以引领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前期空气质量已经大幅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标不能仅仅凭借末端治理完成,而应基于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同根同源性,通过新标准进一步引导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和双碳行动的协同,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图 41:168 城市 2024 年 PM2.5浓度大气司司长:蓝天不是等来的,是拼出来的!|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生态环境部,2025/2/2485.美丽城市共建指数7071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165、附录培育城市的绿色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内在要求,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动力引擎。评价发现,北京、深圳等城市通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成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国乃至全球高地,有力带动了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无锡、南通、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大力探索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然而,本期评价结果也显示出城市间创新投入强度差距明显,尚有较多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其中,35 个城市 R&D 投入强度低于 2%,6 个城市 R&D 投入强度低于

166、1%。城市管理智慧化发展亦存在明显差距。建议城市完善绿色科技发展机制体制,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力争更快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同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建议北京、深圳、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等先发城市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城市绿色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参与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建议城市在智慧化管理中,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治理的智慧化进程中,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自身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通过精准定位、靶向施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协作机制下,交流生态环境治理智慧化经验,共享技术成果,提升区域整体环境治理智慧化水平;建立健全生

167、态环境数据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提供有力支撑。3.培育城市绿色转型创新能力,以信息科技助力城市更加智慧高效在城市双碳进程普遍取得进展的同时,评价发现,相比较于美丽城市共建指数的环境改善、生态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维度,城市气候行动得分总体偏低。评价发现部分评价城市“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新的峰值,因此碳排放趋势检验得分显著下降,导致达峰趋势指标得分出现较为显著的下降。本次评价还识别出气候相关信息公开的不足。降碳是今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能够带动

168、城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路径。基于评价发现,课题组建议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向加强城市双碳工作。从外部来看,建议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为城市降碳创造外部环境。建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和功能定位、产业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将碳排放双控指标合理分解至各省份,进而进一步细化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压实地市控排减排责任。建议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在制定省级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对各省份开展评价考核的基础上,将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延伸到地市级,以碳排

169、放总量和强度指标为重点,纳入关键指标开展考核。同时,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正如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所说,有必要从弱约束、弱激励转变到强约束、强激励,引导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发自主创新,形成先行先试的驱动力。从内部来看,建议各城市依据国务院部署,结合实际开展碳排放核算,按年度开展碳排放情况分析和目标预测,并加强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协同。建议按照国务院工作方案的要求,在 2025 年底前开展碳排放预算试编制工作;“十五五”时期,根据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编制碳排放预算并动态调整;“十六五”时期及以后,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刚性约束机制,实行五年规划期和年度碳排放预算全

170、流程管理。在指数评价中,课题组深感能源统计信息披露不足,碳排放数据披露制度有待统一。为此建议参评城市加强全社会分品类分行业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等指标的统计和公开,特别是对双碳工作至关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以利于推动各界共同加入双碳工作,提升降碳和达峰进展的公信力。2.将碳排放双控目标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图 42:美丽城市共建指数一级指标平均得分图 43:机器狗“入职”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86“机器狗”出马!5 分钟搞定水质监测,人类:我酸了,杭州市生态环境局,2025/04/0486.美丽城市共建指数7273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171、建议与展望 附录美丽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建议在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基础设施、扩展绿色空间、提供绿色就业机会之外,进一步强化环境信息披露,让广大市民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绿化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增强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感,形成全社会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除信息的透明公开外,还需大力开拓公众参与渠道。在当今信息时代,建议特别关注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美丽城市建设的参与平台,让公众可以便捷、全面地获得与城市环境改善、气候行动、生态提升、高质量发展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同时增加参

172、与的方式和渠道,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让市民能够便捷参与,形成合力,切实推进。通过赋能市民和社区参与美丽城市建设的决策和管理,扩展民主决策,助力科学决策,提高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提升美丽城市的归属感和拥有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包容性发展和公正转型,实现美丽城市的共建和共享。4.打造公众参与的信息化平台,引导广大市民加入美丽城市建设图 44:“指尖上的环保”公众参与平台87https:/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市民眼中的美丽城市以下是在中国环境记协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指尖上的环保活动中,借助蔚蓝地图APP收集的随手拍城市图景中的部分美图。城市图片总

173、数逾300多万张,叠加空气质量水印,反映了市民眼中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变化。附录 1美丽城市共建指数7677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市民的气候行动以下是在指尖上的环保活动中,借助蔚蓝地图 APP 开展的打卡气候行动的部分图片,总数近 20 万张,基于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库 CPCD 和产品碳足迹检索平台 PCFD,对出门自带杯、公交/地铁上下班、光盘行动等 38 种低碳生活场景进行分析,计算低碳行为的减碳量,为公众提供直观、具体的减碳成效反馈。附录 2美丽城市共建指数7879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市民

174、眼中的生物多样性以下是指尖上的环保活动中,借助蔚蓝地图 APP 收集的身边的物种随手拍美图节选,总数逾 67 万张。“物种随手拍”行动旨在通过 AI 工具,协助市民轻松识别动植物物种,从而认识自然,亲近自然。附录 3美丽城市共建指数8081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市民眼中的美好生活以下是在指尖上的环保活动中,蔚蓝地图 APP 网友上传的部分人物图片,反映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映射出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注。附录 4美丽城市共建指数8283摘要 研究背景 评价结果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评价发现 建议与展望 附录1.习近平:推进生

175、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求是杂志,2023.11.15.2.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 2023.12.31.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新华社,2024.01.11.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新华社,2024/8/115.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部,2024/3/46.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2024/5/147.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2013.9

176、.10.8.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2015.4.2.9.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2016.5.28.10.“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12.3.11.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印发,林草局网站,2022.12.30.12.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 年),生态环境部,2024.01.18.13.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2020.6.3.14.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2022.12.27.15.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

177、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生态环境部,2021.11.19.1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新华社,2024.03.17.17.一图读懂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2021/11/1618.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文章之 25|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1/12/2519.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人民网,2024/8/120.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省级典型案例分享,生态环境监测总站,2023.04.0721.“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 年版),生态环境部22.历年生态环境统

178、计年报,生态环境部网站23.历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生态环境部网站24.历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生态环境部网站25.广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26.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 2024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生态环境部,2024.01.27.27.张大伟:以数智化转型加快推动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国环境,2024.4.1828.2035 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及路径机制研究,万军、王金南、李新、秦昌波、强烨、苏洁琼,中国环境管理,2021 年第 5 期29.美丽中国,王金南、陆军、万军、秦昌波,科学普及出版社,2024.30.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

179、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国新网,2024/06/2031.生态环境部总工刘炳江: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南方周末,2023/7/1932.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加快推动典型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进一步促进“无废城市”高标准建设,环境保护,2024.8.2133.生态环境部 11 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生态环境部,2020.11.3034.江西省一些地方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违法违规堆存处置问题突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2024.6.635.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央视网,2024-03-2136.我国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218 个

18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 42.69%,央视网,2023-9-1437.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十九),生态环境部,2023/12/01参考资料附录 538.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二十),生态环境部,2023/12/0839.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二十二),生态环境部,2023/12/2240.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二十四),生态环境部,2024/05/1741.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二十六),生态环境部,2024/06/06 42.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二十七),生态环境部,2024/06/134

181、3.深圳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近七成,深圳特区报,2021/08/3044.成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成都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 年 5 月45.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四)广东省深圳市,环资司,2023/09/2246.【专题报道】北京“治霾”20 年历程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联合国新闻,2019.4.1647.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Cities:Financ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UN-HABITAT,2023.1148.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 年

182、3 月49.十年接续奋斗 实现蓝天常驻 30!2022 年北京市 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3.01.0450.美丽中国先锋榜(26)综合施策 全面治理 坚决打赢首都蓝天保卫战北京 20132018 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生态环境部,2019.09.2451.美丽中国先锋榜(29)江苏苏州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推动生态美丽河湖建设的实践,生态环境部,2019.09.2952.健全监管制度 严守生态底线,中国环境报,2022/8/3053.苏州强化河湖长制 建设幸福河湖,新华日报,2023.11.0954.循环利用、智慧监管,赋能“无废园区”建设实践,苏州市生态环境局,20

183、23.4.55.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8.0556.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研究调研报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网站,2021.8.2457.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深圳市生态环境局,2023 年58.如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政策问答2024 年中国经济这么干),人民日报,2024.02.1859.开门治水 智慧治水广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之道,经济日报,2020/07/2760.河长统领 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广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径,广州市人民政府

184、网站,2020/7/861.共 15 个!广州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出炉,广州日报,2024/6/2462.广州破译流溪河治理“绿色密码”,珠江环境报,2024/3/263.流溪河变身美丽河湖 绘就绿美广州新画卷,广州日报,2023/11/2964.厦门筼筜湖,生态环境部,2024/3/165.联合国专家:厦门筼筜湖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成功经验和范式,中国新闻网,2024/06/0666.守青山叠翠 护碧水悠悠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贡献人大力量,光明网,2024/5/2567.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9)丨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自然资源,2021-10-2968.中国环境|谁在为噪声制作 3D 地图?

185、台州生态环境,2023.3.769.三垟湿地:生态修复 向绿而行,温州市委宣传部,2023/4/1970.多地用电破纪录:能源求变,风光装机崛起进行时,新京报,2023-07-3171.无锡车网互动示范区实现商用规模全国最大,新能源车可反向放电得收益,新华日报,2024-07-1472.深圳开展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新能源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经济日报,2024-5-2773.全球首例!河钢集团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河钢:氢启未来 向绿而行,中国日报网,2022-12-1774.驭风而上 逐光向前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建设纪实,国家电网,2023-03-2075.创造

186、12 项世界第一,全球首个直流电网正式投运,澎湃新闻,2020.6.30美丽城市共建指数84本研究报告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撰写,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本报告不能作为 IPE 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IPE 将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及实际情况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并尽可能及时发布。IPE 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 IPE,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 IPE 所有。

友情提示

1、下载报告失败解决办法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报告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4年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43页).pdf)为本站 (伊人) 主动上传,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个皮匠报告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