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 2025年3月 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 (2022025 5 年年)版权声明 本蓝皮书版权属于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蓝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参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盈碳
2、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陕西能碳宝科技有限公司、中化能科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究院、上海智洋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谊集团、鲲鹏智慧健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旗云中天科技有限公司、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华壹科技、中电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天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1 前前 言言 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项跨领域、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涵
3、盖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等多重挑战。自国家双碳战略实施以来,政产学研各界积极探索实践,但整体进展滞后于预期,根源在于行业认知碎片化、实施路径不清晰、落地抓手缺位究其根源,既有系统性知识图谱的缺失,亦缺乏全景式行业洞察与可复用的方法论支撑。为此,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凝聚产业生态合力,组织30 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系统梳理 2024 年前后国内外双碳发展态势,跟踪政策动向与技术创新方向,提炼规律性认知,构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体系化框架,为产业界提供可参考的行动坐标。本蓝皮书作为双碳领域阶段性研究成果,虽经严谨编撰仍难免
4、疏漏,恳请各界不吝指正;文中数据皆引自政府官网、国际组织报告、相关企业年报、官方公告等公开披露的信息,因统计口径差异或信息更新延迟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尚祈各界同仁理解包涵。研究团队将持续跟踪产业动态,滚动更新研究成果,通过蓝皮书版本迭代为双碳进程注入持续动能。2 目 录 版权声明.1 前 言.2 一、综述:碳达峰碳中和在探索中砥砺前行.1(一)国际双碳战略动态调整,气候与政治经济博弈交织.1(二)我国双碳政策密集出台,行业和地方积极探索.3(三)能源结构转型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升.6(四)全球最大碳市场运行平稳,市场活跃度有待提升.8(五)产品碳足迹倒逼制造业向新能源富集区转移.9(
5、六)巨头积极打造绿色低碳服务能力,谋求形成新优势.10(七)我国新能源企业产能先进峥嵘初现,海外发展瞩目.11(八)多举措应对 AI 和大模型需求快速增长对能源的压力.13(九)我国循环经济仍需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亟待建立.14 二、场景:政府、行业、企业、公众积极拥抱碳中和.16(一)各级政府多措并举落实双碳战略.17(二)重点行业多环节技术创新驱动低碳转型.19(三)能碳双管打造零碳/近零碳园区.36(四)龙头企业与发达地区引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38(五)ESG 披露由选答题变必答题,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范式.39(六)碳普惠机制创新,从行为量化到生态共建的全民低碳实践.41 三、产业
6、: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技术产业蓄势待发.42(一)新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结构重大转型.43(二)绿色材料和工艺驱动高耗能工业深度脱碳.45(三)数字化+AI 深度赋能制造业节能管碳.47(四)碳监测和碳计量领域产学研机构各显其能.49(五)产品碳足迹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加速构建.51(六)第三方 ESG 服务进入发展黄金期.53(七)碳市场和碳金融形成多元化服务格局.55(八)强化区域碳中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双碳实施.57 四、展望:绿色低碳成为发展引擎和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58(一)工业绿色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破局的关键引擎.58(二)绿色低碳成为区域经济竞速的核心赛道.59(三)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