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机固废高质量创新与发展思考戴晓虎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 质 生 产 力、绿 色 新 发 展 2024年11月10日 北京Contents汇报提纲一、背景二、有机固废研究热点三、未来发展方向2固废资源化背景主要固废类别及规模城乡固废73亿吨有机生活垃圾:2.4亿吨污泥:0.6亿吨畜禽粪污:40亿吨农林秸秆:12亿吨无机医疗废物:240万吨,其中县村及偏远地区80万吨建筑垃圾:18亿吨工业固废33亿吨有机中药渣与抗生素菌渣:3300万吨含油污泥:500万吨无机煤电: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12亿吨采矿:废石、尾矿等10亿吨化工冶金:磷石膏、赤泥、废盐、冶金渣等10亿吨新兴产业:废催化剂
2、、刻蚀残渣、金属树脂等0.5亿吨废旧物资4-5亿吨有机废旧橡塑:塑料6300万吨,轮胎700万吨,纺织品500万吨无机废旧装备:4-5亿台,具备再制造条件的6000万台废旧器件:电子电器7亿台,汽车300万辆,能源器件50万吨废旧金属:废钢铁2.5-3亿吨,废有色金属1200-1500万吨化学品化学品:4.6万种,其中毒害化学品1.2亿吨,占比约50%综合利用率废旧物资约70%工业固废约55%生活垃圾约45%(焚烧)工业危废约20%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废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1.10.25)固废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是下阶段重要任务我国固废年产生量超
3、110亿吨,累计堆存量约700亿吨3固废资源化专项概况专项名称固废资源化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执 行 期2018年1月-2022年12月2021年1月-2025年12月经费预算中央财政21.69亿元中央财政15亿元专项类型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撑发展实施方案编制参与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各地方科技厅及协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总体目标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资源安全供给的战略需求,聚焦工业固废、生活垃圾
4、、再生资源三类典型固废,围绕源头减量-智能分类-高效转化-清洁利用-精深加工-精准管控全技术链条,突破两大科学问题,突破六大关键技术形成四大类重点区域系统解决方案,引领提升我国固废资源化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源头减量减害、过程清洁生产、高质循环利用重大科技问题,攻克一批产品数字化生态设计、无废盐清洁介质转化、多源有机固废协同处置、废旧集成产品无人拆解、痕量杂质元素原位检测、化学品毒性高通量评估、产业循环链接等重大核心共性技术,率先建成引领国际的关键产品循环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与战略区域集成示范,全面提升二次战略资源循环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区域污染显著减排。5垃圾智能分选收运
5、多源固废高参数清洁焚烧有机固废高效厌氧生物转化有机固废高效好氧生物转化有机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有机固废定向转化、热解气化开发典型可回收物的精准识别技术、算法和装备形成垃圾分类-收运-协同资源化处理技术链条自主研发国内最大处理能力(1000t/d)炉排垃圾焚烧炉关键装备自主开发焚烧飞灰污染属性向资源属性定向高效转化的四大关键技术开发了有机质提取和分子式识别方法,以及有机质-微生物互作网络模型开发了干/湿式有机固废厌氧发酵关键技术利用耐冷菌剂堆肥先锋种,研发了低温环境下堆肥快速起爆及平稳运行技术研发了寒冷地区秸秆还田配施低温菌剂发酵产能辅助土地升温技术形成了基于典型目标产物的高值定向转化的微生物代谢
6、调控理论与技术开发了非均质蓄热式稳定气化-焚烧、有机危废多元料浆气化-熔融等新技术获批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固废协同处置模式在 12 地推广应用,支撑6项地方文件和12项国家政策,获7 项科技奖励上海老港湿垃圾资源化工程(1000吨/天)上海松江湿垃圾资源化工程(500吨/天)高分辨质谱解析有机质分子特征菌肥产品乙酸乳酸菌肥PHBV酶预处理酶预处理生物强化生物强化昆虫蛋白幼虫解剖研磨制备菌悬液LB富集培养1D酪蛋白选择培养液富集1D酪蛋白选择培养液传代培养1D稀释菌液涂布依照菌落形态挑取不同菌种第一次分离纯化第二次分离纯化第三次分离纯化第四次分离纯化第五次分离纯化挑取单一菌落进行富集明胶液化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