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件 2 林草湿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对接融合技术指南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1 年 5 月 目 录 一、目的任务.1(一)目的.1(二)任务.1 二、原则要求.2(一)管理界线.2(二)图斑、小班界线.2(三)属性填写.2(四)面积求算.3(五)国家级公益林优化.3(六)有关情况处理.4 三、技术流程.5(一)技术准备.5(二)落实经营界线和小班细划.6(三)填写完善属性信息.6(四)统计分析.8 四、工作成果.8(一)数据库.9(二)统计表.9(三)成果报告.10 五、质量管理.11 附录 A 数据库结构.12 附录 B 技术要求.16 附录 C 统计表.31 1 林草湿数据与
2、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对接融合技术指南 一、目的任务(一)目的 充分发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在国土空间管理中的“统一底版”作用,依据“三调”成果,厘清林地、草地、湿地的现状范围界线,解决地类交叉重叠问题,融合林地、草地、湿地等资源信息,优化国家级公益林范围,将国家级公益林落到山头地块,形成与“三调”无缝衔接的林草资源图(含湿地,下同),支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开展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监测,加强林草资源科学保护、系统修复和合理利用,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二)任务 1.落实林地草地湿地现状范围界线。以“三调”数据为底版,落实
3、行政界线以及林地、草地、湿地图斑现状范围界线;利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以下简称“一张图”)及草地、湿地专项调查监测成果,落实森林经营单位界线,修正小班界线。2.构建林草资源数据库。以“三调”数据为基础,补充完善林地、草地、湿地资源信息;核实各类土地上的林、草等植被覆盖状况,客观记录植被覆盖、起源类型信息,全面掌握各类土地上的森林和草原分布。3.优化落实国家级公益林范围。执行森林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1734 号)要求,根据“三调”划定的林地范围,同步优化落实国家级公益林范围界线,核定保护等2 级,并按国家级公益林管理程序审定。4.产出对接成果。统计分析、审核
4、修正、验收入库,编制林草资源对接融合成果报告和国家级公益林优化落界成果专题报告。二、原则要求(一)管理界线 1.行政界线。省、市、县、乡、村各级行政界线采用“三调”界线,不作修改;开发区、园区等界线,根据属地管理需要落实。2.经营界线。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林场界(含国有林业局界、林场界、林班界),采用“一张图”界线或参考有关资料进行落实。(二)图斑、小班界线 1.在“三调”图斑区划基础上,向下增加一级区划小班区划。2.图斑界线。采用“三调”地类的图斑界线。3.小班界线。按照“一张图”林地小班,草地和湿地专项调查斑块界线,在“三调”图斑内细划、修正小班界线或合并小班,小班界线区划应符合森林、草原、
5、湿地资源调查区划基本要求。(三)属性填写 1.图斑属性。保留“三调”图斑的属性信息。2.小班属性。按照“一张图”或草地、湿地专项调查监测成果,确定小班属性信息;“三调”为林地、草地,“一张图”为非林地、非草地的,属性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填写。3.植被覆盖类型。采用遥感判读、资料核实或现地调查等方式,确定并填写小班植被覆盖类型。4.细划地类。林地、草地、湿地应在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以下简称“用地用海分类”)二级类基础上,续分细划到三级类,细划地类应与用地用海分类二级类相衔接。其他地类如无需细划3 的可按用地用海分类一级类归并。(四)面积求算 小班面积以“三调”图斑面积作为控
6、制面积进行求算。(五)国家级公益林优化 优化落实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范围、核定保护等级工作与对接融合同步开展,共同形成一个数据库,避免“两张皮”。优化落实技术要求、程序要求如下:1.技术要求(1)“三调”为林地,符合国家级公益林区划条件,且细划地类为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的原国家级公益林不得调整。细划地类为苗圃地的,予以剔除。(2)“三调”为非林地的原国家级公益林,予以剔除;“三调”为林地,属于在册耕地造林,但不是退耕还林的,予以剔除。(3)“三调”为林地,新批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更新造林、前期漏划等,符合国家级公益林区划条件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