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4-2035 年)万源市人民政府 二二四年一月 前前 言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乃至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继气候变化之后又一国际环境热点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
2、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2021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 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2022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
3、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2022 年 12 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处于南、北喀斯特地貌交界处,是长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上游主支流后河、中河与任河的分水岭,也是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汇地带,是北亚热带地区的典型代表区域。保护区总面积 428.94 平方公里(依据 2023年 6 月达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数据),是以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北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及其
4、生态环境为主的保护区。1999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函19992 号文批准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 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720 号文将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各级主管部门和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成立了管理处(现更名为管委会),建立了组织机构和保护管理体系,制定了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制度,开展了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在有效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遵循更加有利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更加有利于对区内物种资源有效保护和管理原则,对保护区今后需要开展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适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要求、践行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对指导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可持续保护与管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达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目目 录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1 1.1 规划背景.1 1.2 规划意义.4 1.2.1 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地位.4 1.2.2 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5 1.2.3 对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作用.6 1.2.4 对履行国际公约的作用.7 1.3 指导思想.7 1.4
6、规划原则.8 1.4.1 保护优先.8 1.4.2 突出重点.8 1.4.3 统一协调.8 1.4.4 公众参与.8 1.4.5 持续推进.9 1.5 规划范围与期限.9 1.5.1 规划范围.9 1.5.2 规划期限.9 1.6 规划目标.9 1.7 规划编制依据.11 第二章 保护区概况.16 2.1 发展历程.16 2.2 生态环境状况.18 2.2.1 地理位置.18 2.2.2 地质地貌.20 2.2.3 气候.21 2.2.4 水文.23 2.2.5 土壤.24 2.2.6 植被.25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7 2.3.1 区域人口.27 2.3.2 经济发展水平.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