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T 技术赋能碳中和(数字碳手印)白皮书(2023 年)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2023 年 12 月 版权声明 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违反本声明者,本协会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前前 言言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数字技术作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引擎,为社会经济绿色低碳高质
2、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强支撑。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部署数字技术赋能全社会降碳,推动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助力落实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数字技术创新速度之快和影响力度之广前所未有,已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取得显著的节能降碳成效,成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白皮书基于数字技术在“双碳”背景下的融合应用进展,引入“数字碳手印”概念,构建 ICT 技术赋能碳中和(数字碳手印)方法论,系统梳理 ICT 技术赋能工业、交通、能源、建筑、城市等领域碳中和的典型应用场景,并选取经典案例开展碳手印方法论应用,通过定性+定量相结
3、合的方式深入剖析数字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为 ICT 技术赋能碳减排提供标准化的方法论引导,促进 ICT 技术与千行百业的融合创新应用。同时,本报告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数据库建设,为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本白皮书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通信设备节能与综合利用特设任务组(ST2)组织编制,主要参与编写单位包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撰写组成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蒋京鑫、卢春阳、祁航、杨吉双、郝昫、杨晨、刘家祺、宋波、王华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毕成、张晟、田媛媛、刘建华、杨茜、郭云峥;华为技术有
4、限公司:叶宇睿、刘荣宽、王曼、陈海军、邓林华等。目 录 一、ICT 技术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支撑.1(一)ICT 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1(二)我国正积极推进 ICT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4(三)ICT 技术赋能碳减排仍缺少方法论引导.7 二、ICT 技术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的机理和方法论.9(一)ICT 技术赋能碳中和(数字碳手印)概念和内涵.9(二)ICT 技术赋能碳中和(数字碳手印)方法论构建.12 三、ICT 技术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应用场景.18(一)助力工业降碳增效.18(二)助力交通便捷高效.27(三)助力能源精细管控.32(四)助力建筑智能建造.36(五)助力城市低碳智
5、慧.41 四、ICT 技术赋能方法论典型案例应用.44(一)案例一:重庆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ETC).44(二)案例二:攀钢集团智慧矿山.49(三)案例三:四川省广元市苍溪亭子口 5G 智慧电站项目.54 五、赋能展望及建议.59(一)未来展望.59(二)赋能建议.60 图 目 录 图 1 全球碳中和目标占比及类型.2 图 2 全球碳中和目标范围的 GDP、人口和碳排放覆盖情况.2 图 3 碳足迹与碳手印示意图.11 图 4 碳手印方法框架图.15 图 5 碳手印核算方法示意图.15 图 6 数字技术赋能工业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框架.19 图 7 数字技术赋能交通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框架.27
6、 图 8 数字技术赋能能源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框架.32 图 9 数字技术赋能建筑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框架.37 图 10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框架.41 图 11 不同情景下案例一碳排放量.47 图 12 案例一净赋能碳减排量分布.48 图 13 不同情景下案例二碳排放量.53 图 14 案例二净赋能碳减排量分布.53 图 15 不同情景下案例三碳排放量.58 图 16 案例三净赋能碳减排量分布.58 1 一、ICT 技术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支撑(一)(一)ICT 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不断推进,低碳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