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 2020 年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数据,2018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在建材生产阶段和建筑运行阶段。建筑全流程碳排放主要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三个阶段。(1)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 27.2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为 28.3%,主要建材包括钢铁、水泥、铝材,钢铁碳排放占比 48%居建材首位;(2)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 1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为 1%;(3)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1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为 21.9%。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装配式建筑、钢结构、BIPV 等细分领域都是绿色建筑中的主
2、要受益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力度,2020 年 7 月,住建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到 2022 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进一步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和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造,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021 年3月,中央发布“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推进建筑等领域低碳转型,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主要举措,既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3、又是打造经济发展 “双引擎”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自2017 年来,中央及住建部在相关会议及文件中多次强调应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并提出量化指标。2017 年 3 月出台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及其配套管理办法明确提出,2020 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 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 20%以上,2025 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 30%。2019 年 3 月 27 日住建部建设市场监管司发布的“2019 年工作要点”于首条工作要点“推进建筑业中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单独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
4、,系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中首次提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同时提出将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并将于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其碳排放优势主要体现在建材生产阶段与建筑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采用规模化的集约式生产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约耗材、降低能耗并减少建筑废弃物;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机械化安装的方式,能够减少粉尘、噪声、废物废水排放等污染,降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对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品质和内涵,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202
5、0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计 6.3 亿,较 2019 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完成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的到 2020 年达到 15%以上的工作目标。从结构形式看,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1.9 亿,较 2019 年增长 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 30.2%。其中,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1206 万,较 2019年增长 33%。装配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得到快速推广,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碳中和”与“碳达峰”发展目标的提出,装配式建筑绿色环保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装配式行业发展有望加速。与此同时,在环保要求不断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
6、的背景下,装配式作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明确。钢结构相较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自重轻承载力高、质量优良、建设周期短等优势,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不仅能减少建筑原材料的使用,还能使我国建筑实现工业化、绿色化、标准化。现阶段,我国钢结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等领域,主要有机场航站楼、火车站及大型交通枢纽、会议及展览中心、体育场馆等。该类工程投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投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另外,随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