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本方面,在三元材料所需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三种元素中,硫酸钴价格高达52 元 /kg,大约是硫酸镍价格的两倍,镍在全球资源分布相对而言较为均匀,镍价较为稳定。相反,钴资源全球分布不均,钴价则比镍价不够稳定,钴价上涨将会削弱电池公司盈利能力。高镍低钴化在提高续航里程的同时,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兼具高性能和低成本优势。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占据 99%以上市场份额,三元正极稳居第一。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数据联盟显示,2020 年我国动力电池总装车量约为 63.6Gwh,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 38.9Gwh,磷酸铁锂装车量累计 24.4Gwh,两者合计占比约为 99.53%。从这两方面看,
2、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占据了正极材料的主要市场份额。中镍三元材料由于具有较为平衡的成本、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等优势,受到乘用车主流车企的青睐。磷酸铁锂凭借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势,在以中低端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迅速占据市场份额,阶段刀片电池技术的出现使其能量密度提升后,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长期来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是未来趋势。1)高续航能力的要求制约了磷酸铁锂电池的使用。高镍三元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磷酸铁锂的成本优势将不再变得明显。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高端车型普及,高镍三元占比有望提高。2)高镍三元技术难度较高,产品附加值高,生命周期更长,符合产业发展的趋势。中低镍产品技术开发较
3、为成熟,而高镍产品市场较高技术要求将形成有效壁垒,率先突破高镍三元相关技术的企业有望主导行业格局。3)国家扶持政策不断向高能量密度电池倾斜。未来高镍9 系材料改进将持续推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高镍三元材料的应用进程开始加速。据SMM 数据显示,预计 2023 年高镍三元(NCM811+NCA)占比将从 2020 年的 20%提高到 35%,2030 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 64%。三元前驱体为正极材料的前端材料,是新能源产业链中游核心环节,兼具资源属性与技术壁垒。三元正极材料由三元前驱体与锂盐烧结而成,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由于高温烧结的过程对于三元前驱体的性能影响很小,因此三元正极材料
4、对前驱体有很好的继承性,故三元前驱体的控制工艺至关重要,三元正极材料的技术含量有50%以上包含在前驱体中,高镍三元材料的发展离不开高镍三元前驱体技术的推动。因高镍材料为电池带来的诸多良性性能,国内高镍前驱体的发展将高速上升。三元材料上游对接镍钴锰等金属,下游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广阔。三元材料的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镍钴锰铝锂金属的盐产品,包括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硫酸铝,碳酸锂,氢氧化锂。上述镍钴锰的金属盐经过共同沉淀法制备后生成三元前驱体,三元前期躯体与锂盐混合煅烧可制成三元材料。新能源汽车是三元材料的主要应用之地,因为三元材料自身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在新能源汽车未来高续航的要求下,三元材料被
5、越来越多车企青睐,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市场参与者竞争激烈,行业产能快速扩张。锂离子电池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市场快速发展,不断吸引新进入者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突破行业技术、资金等壁垒,进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全球生产三元前驱体主要企业主要分为聚焦前驱体、上下游一体化以及正极材料生产商三类。聚焦前驱体企业以生产销售正极材料前驱体为主营业务,外购原材料,比如中伟股份;上下游一体化生产企业则是从上游钴镍原材料向下游拓展,垂直布局产业一体化,比如华友钴业、格林美等,逐渐在三元前驱体市场占据核心地位;正极企业布局少量前驱体产能,主要为自用或研发,如容百科技、杉杉股份、厦门钨业等。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企业龙头格局未定。三元前驱体Top 5 市占率达到85.2%,产业集中度较 2020 年进一步增强,大厂在和国内外材料企业、电池企业均有更紧密的合作。目前头部三元前驱体企业都在积极扩产,产能规划也逐渐从几万吨增加至 10 万吨以上。此外头部前驱体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也紧紧跟随下游电池企业快速发展,叠加头部前驱体企业对上游资源的布局(如印尼镍资源项目等),未来头部前驱体企业优势明显,集中度将继续增强,头部企业竞争日趋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