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在公元前 6 世纪末,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便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这一学派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源皆是数,美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数散关系”。若将这一理论化为数字表达,则为:将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比值是一个无理数,约为 0.618。1815 年,数学家马丁欧姆出版的纯粹的初等数学中,首次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这一理论进行了命名,称为“黄金分割定理”。这一迷人而又神秘的定理,此后频频在各类世界名作中显形,论证着它与“美”的休戚相关性。比如,曾有研究指出,在伟大的古典音乐家莫扎特所有的钢琴奏鸣曲中,有 94% 的乐曲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以D 大调奏鸣曲
2、为例,其第一章节的全长为 160 小节,其中,再现部位位于第 99 小节,恰巧就落在了黄金分割点上(99/1600.618)。同样的“巧合”还发生在著名钢琴家肖邦的降 D 大调夜曲上,这一“三部性曲式”的全曲不计前奏共有 76 小节,高潮部分始于第 46 小节,也恰恰落在了黄金分割的位置。在建筑领域,公元前五世纪建造的庄严肃穆的巴特农神庙也体现了黄金分割的建筑美,其长于高的比例无限接近于0.618。此外,在胡夫金字塔、印度泰姬陵、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中国故宫等闻名世界的地标性建筑中,都能探寻到黄金分割的身影,符合这一比例的设计,总是显得更为美观与协调,带给人舒适的视觉享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
3、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曾通过挖掘出人的尸体来测量人体骨骼结构的确切比例,他也是宣称“人体的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定理”的第一人。在他那幅流传百世的名作蒙娜丽莎中,几乎处处都可以被完美地黄金划分,人物的额角、眉、鼻、颈根、肩膀、右臂之间的距离均满足黄金分割定理,这使得这幅画看起来极度和谐,又透露着令人难以捉摸的神秘气息。由此可见,在古希腊艺术的鼎盛时期,艺术家以从自然理性中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对美产生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也是西方美学体系的基础。尽管后世西方社会对美的判断有了更多变的延伸和发展,审美也被赋予了更加现代化的内涵,但自然理性与认识论始终是西方美学体系的根基。而与之相对,是中国古代对于
4、美的论证更加注重人的中和常行,讲求形意结合,对事物的感知要大于理论化的分析。中国传统美学由三家组成 , 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把美与善、道德、理想相结合,讲求“中庸”、“中和”;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提倡顺意自然、崇尚自由;禅宗是对于儒家的传承与延伸,又与道家相结合,为美赋予了一定的神学意义,“存天理,灭人欲”,追求个体行为与社会功利的一致性。尽管在当时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论述分歧,但其核心都是追求一种形神合一的和谐之境。如国语一书中曾提及: “夫貌,情之华也;言,貌之机也。”汉代的毛诗序也将 “志与情”统一了起来。清代文人张潮也曾在其著作幽梦影中
5、提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一连串比喻将中国传统审美中于“美”的理解和盘托出,内外兼备、形神合一。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里,古人对人的面部美更为重视,古人有云“美人在骨不在皮”,文人墨客更喜在作品中以“三庭五眼”的审美准则为美人赋予理论支撑。所谓“三庭五眼”,指的是人的面部正面观的纵向和横向比例关系,“三庭”即以鼻翼下缘作为中心,在人的面部绘制相互垂直的两条线段,将面部分成 3 等分,从发际线到眉间、眉间到鼻翼下缘、鼻翼下缘到下巴尖 , 上中下三部恰好各占 1/3。而“五眼”则是指左右眼角外侧到同侧发际边缘,刚好是
6、一个眼睛的长度;两个眼睛之间也是一个眼睛的长度。此外还有“三高四低”与“丰”字审美准则。古人认为,符合这些标准,才有了被称为美的基础。但同时,中国传统美学更讲求的审美活动,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也是所谓的形神相合。中国古代对人性的探求自先秦时兴起,后又不断在历史的更迭中,产生了从宇宙认识论向人格本体论的转变,在美学发展进程中,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开始确立,随之而来的是艺术的繁荣和艺术哲学的诞生。由此可见,尽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