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发展现状:寒冬过后迎来新热潮,ADC 药物开发势头强劲在全球首个 ADC 药物 Mylotarg 经历 2000 年获批、2010 年撤回的风波后,2011 至 2017 年间仅有 Seattle/武田制药的 Adcetris、罗氏的 Kadcyla 和辉瑞的 Besponsa 三款 ADC 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全球 ADC 药物的发展在 2018 年后迎来新一轮爆发,2018 年 Lumoxiti(阿斯利康)获批,仅 2019 一年就有 Polivy(罗氏)、Padcev(安斯泰来/Seattle)、Enhertu(第一三共)三个 ADC 药物获批上市。随后至今,Immunomedics
2、 公司的 Trodelvy、葛兰素史克的 Blenrep 和 ADC therapeutics 的 Zynlonta 相继密集获批。经过数十年的构想与实践, ADC 药物相关技术进一步趋于成熟,全球 ADC 药物行业正表现出迅猛势头,在以肿瘤为代表的疾病靶向治疗领域大放异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ADC 药物的发展呈现出技术平台差异化、靶点布局扩大化、产品类型多样化、治疗领域突破化、销售额快速增长化的态势:技术平台差异化:近年来,得益于单克隆抗体工程化技术和化学合成方法的进步,ADC 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均得到大幅提升。在第三代 ADC 药物的技术基础上,全球 ADC 药物研发企业正积极优化药物
3、设计(以第一三共和 Ambrx 为例),以期达到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1)第一三共:多环节优化药物设计,出色的临床数据保驾护航,积极拓展新适应症第一三共致力于打造最完美的 ADC 技术平台,在 ADC 药物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优化设计。以第一三共 HER2 靶向 ADC 药物 DS-8201(Trastuzumab Deruxtecan,Enhertu)为例,该ADC 药物选用改造后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DXd 作为有效载荷,其活性比 SN-38 强 10 倍左右,且血浆半衰期更短。DS-8201 采用基于 GGFG 的可裂解连接子,细胞毒性药物 DXd 被肿瘤细胞高表达的组织蛋白酶裂解后可穿透细胞
4、膜发挥旁观者杀伤效应。在药物均质性方面, DS-8201 采用半胱氨酸定点偶联技术,DAR 为 7-8(显著高于 Kadcyla 的 3.5),且偶联更加均一。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DS-8201 在 HER2 阳性病人来源的组织中效果显著优于T-DM1。(2)Ambrx:掌握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核心技术,另辟蹊径,极大提升安全性与第一三共不同,Ambrx 采用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技术和不可裂解连接子。以 HER2 靶向药 ARX788 为例,非天然氨基酸 pAF 与细胞毒性药物 AS269 偶联产生的肟键极其稳定,体内代谢产物仅有 pAF-AS269,而无游离毒素 AS269;pAF-AS26
5、9 可被 HER2 阳性细胞高效内吞和释放,极大提高了有效性与安全性。尽管 ARX788 的 DAR 仅为 2,但相较于传统 ADC药物(DAR=4.5),ARX788 已表现出极佳的治疗效果。靶点布局扩大化:目前已上市 ADC 药物针对的靶点包括 HER2、CD30、Nectin-4、CD79 等。近年来,LIV-1、 ROR1、Trop2 等重磅靶点的出现掀起了 ADC 药物设计新浪潮。此外,包括 BCMA、Claudin 18.2 等在内的传统靶点也在 ADC 药物形式中重焕新颜。产品类型多样化:传统 ADC 药物主体部分为抗体+细胞毒性药物,近年来,研究人员将肿瘤免疫小分子药物(TLR
6、 激动剂、STING 激动剂等)和抗体(PD-L1、EGFR、HER2 等)相偶联,开发出了新型 ADC 药物。参与该类 ADC 药物开发的公司包括 Mersana(抗体偶联 STING 激动剂)、 Silverback(ImmunoTAC 技术;抗体偶联 TLR8 激动剂)、Bolt(Immune-stimulating antibody conjugates 技术,ISAC 技术;抗体偶联 TLR7/8 激动剂)和 Sutro(iADC 技术;抗体偶联TLR 激动剂+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