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课题组测算,地方债务规模较大的省份有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东部经济大省,湖南、四川、安徽、湖北、河北、福建、河南、贵州等也较高。如果计入地方政府承担实质偿还责任的城投债,债务规模超过 1 万亿元的省份达 20 个。课题组估算的负债率,青海、贵州和天津的负债率均超过 70%,分列前三。另外,福建、河南、上海、广东的负债率都在 30%以内。各省份间债务结构和规模均存在巨大差异。总体看来,即使考虑转移支付,财政收支缺口越大的省份,债务相对财政收入的比率也通常较高。平均年限为 7 年,平均利率为 3.52%。从 2021 年到 2025 年,现有存量债务每年到期额都将超过 2 万亿元,2023 年
2、更是达到 3.61 万亿元。如果考虑城投债,从 2021 年到 2025年,每年债务到期额均超过 4.4 万亿元,其中 2024 年更是高达 5.7 万亿元。此外,除了大量的显性存量债务和可预见的债务增长之外,地方政府事实上还承担着难以准确估算和有效管控的隐性债务,其规模可能远超显性债务。如此巨额的还债负担,不可能完全通过再融资债券借新还旧来消化。未来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还将逐渐累积,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较大的局部违约风险。进一步地,从资金来源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大多来源于商业银行,这注定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风险不仅仅聚集在地方政府部门,而极易传染扩散至金融系统。实践中,商业银行全要素
3、生产率水平综合反映了银行资源配置能力和资金利用效率,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能够较为完整地捕捉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金融系统造成的影响。基于此,课题组首先采用动态网络方向距离函数构造一种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分析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然后,通过匹配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与我国商业银行微观数据,识别了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过程可以分为非付息业务活动和付息业务活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商业银行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赚取非利息收入,产生的存款是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重要来源,继续参与到下一阶段经营过程中,是连接两个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第二阶段银行将获取的存款用来发放
4、贷款,赚取净利息收入,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贷款。需要说明0.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0地方债到期额 城投债到期额的是,在商业银行整个经营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结转产品的跨期影响,固定资产作为期望的结转产品,在第一阶段中,t 1时期产生的固定资产在t时期作为一种动态要素继续使用。不良贷款是一种非期望的结转产品,对两个阶段都会产生影响,在t 1时期第二阶段的不良贷款作为一种非期望产出会结余到t时期,在t时期又作为第一阶段的非期望投入。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的动态网络生产结构如图 96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