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险扶贫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着重研究保险在脱贫攻坚中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作用,论证保险机制对降低陷贫与返贫概率的有效性,并利用中国保险扶贫实践中的数据和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报告由五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保险扶贫的政策与体系。本部分回顾2011年以来中国政府发布的支持保险参与扶贫开发和助推脱贫攻坚的政策文件,在总结中国农业保险、大病和补充医疗保险、保险创新支农融资方式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保险扶贫体系的三个支柱,即保障、增信和融资。第二部分,保险扶贫理论。本部分从一般意义上阐明保险扶贫的机理;通过与财政补助、社会保险、民政救助的对比,揭示保险扶贫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
2、上,本部分构建理论框架,分析保险保障对贫困家庭和不同资产量脱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保险能否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由“保险的损失补偿效应”与“保费的资产侵蚀效应”共同决定。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于“贫困家庭”,保费通常由政府全额补贴,因此保险能够降低其贫困脆弱性,助推脱贫;对于资产相对较少的“边缘脱贫家庭”,支付全额保费会提高其贫困脆弱性:对于资产相对较多的“稳定脱贫家庭”,即使支付全额保费,保险依然可以降低其贫困脆弱性。由此,脱贫攻坚除了聚焦“贫困家庭”,还须莫忘“边缘脱贫家庭”,政府应当根据其经济状况提供相应的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保险机构应当设计层次化和菜单化的保险机制,如提供多个保
3、障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比例或免赔保险,供不同家庭选择,助力促进保险更好守住脱贫成果。第三部分,保险扶贫的实证分析。本部分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2011,2013,2015),以医疗保险(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例,从贫困脆弱性视角实证分析了保险的减贫效果。研究发现,医疗保险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但减贫效果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才能显现,较短期间的减贫效果不显著。同时,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对不同健康状况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健康状况差的群体,提高保障水平能显著降低其贫困脆弱性:对于健康状况较好的群体,提高保障水平的减贫效果不显著。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分析意味着
4、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无法彻底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有必要借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贫困人口提高保障水平,以兜住社会医疗保险基本保障之上的风险。第四部分,保险扶贫的中国案例。基于实地调研,本部分从主要做法、经验启示、存在的问题或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河北阜平农业保险扶贫、黑龙江农业巨灾指数保险扶贫、云南大理健康保险扶贫三个案例。研究发现,保险扶贫项目取得成功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地方政府要有风险意识和对保险的基本需求:二是保险机构能够有效供给满足地方需求的个性化保险产品和服务,且具备相应的承保能力和承保技术:三是地方政府与保险机构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新合作模式。保险扶贫实践探索中还存在着
5、诸多问题,商业可持续性和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是各地保险扶贫普遍面临的共同挑战。由于疾病和灾害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贫困诱因,所以健康保险和农业保险被列为保险扶贫工具的优先选项,其他很多保险产品也被应用于脱贫攻坚的实践,例如小额寿险、小额意外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等。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在理论、实证与案例分析基础上,本部分系统总结保险扶贫的五个结论,并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保险监管、保险机构四个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以实现保险更好助推脱贫和守住脱贫成果。虽然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主要针对中国保险扶贫实践,但其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面临贫困和扶贫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希望我们的研究和发现也能为全球扶贫减贫进程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