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疫情深层影响:公司海内外行业地位全面提升医疗设备入院壁垒在疫情期间被打破。处于对产品稳定性、对综合服务能力的更高要求,无论国内三级医院还是海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高端医院对已有器械设备的粘性都比较强。性价比并非决定因素,除非遇到政策限制,医院对设备(特别是中大型、中高端设备)的品牌替换动力并不强。不同于原研专利到期,仿制药快速替代的现象,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内大部分产品还是进口主导,后起的国产企业即便拥有明显性价比,在售前售后服务团队搭建完善并获得终端充分认可之前,在高级别医院实现中高端产品的全面进口替代并不容易,但这一根深蒂固的“入院壁垒”因为严峻的抗疫形势在 2020 年被打
2、破。公司实现海内外高端客群突破。疫情前迈瑞呼吸机等产品市占率并不高,疫情中公司呼吸机等产品广泛装机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产品经受了疫情考验,得到终端广泛认可。在海外,此次新冠疫情短时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对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的巨大缺口,国内疫情相对而言较早受到控制,迈瑞医疗等国内公司利用国内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优势,大量出口设备及新冠检测产品,海外客群取得了重大突破。截止 10 月,迈瑞新进入超 600家海外高端医院(参考历史医院突破速度,相当于缩短了 3-5 年的海外推广时间)。迈瑞原本在欧洲高端医院覆盖率并不高,疫情期间公司新进入超 100 家高端教学医院,在英国成功突破多家大学医院,在西班牙成
3、功突破全国排名第一的公立医院,在俄罗斯成功突破了多家联邦医院和高端公立实验室。公司用于新冠抗体检测的化学发光机在俄罗斯等国家大量装机。疫情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级别医院对中高端医疗设备的进入壁垒,公司海外高端医院覆盖率、全球认知度和产品认可度在疫情中全面提高。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我们认为,与口罩手套等低值耗材企业不同,疫情对迈瑞更偏向长期而非一次性影响。疫情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使迈瑞实现了在海内外医院的一轮快速渗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欧美高端医院长期以来对既有品牌的依赖。公司在监护和呼吸设备全球紧缺的情况下,有针对的对自己临床和售后服务方面力所能及的市场重点供应,“优质产品+完善服务体系”将保障
4、公司在未来疫情过后和医院持续的合作,而化学发光设备在疫情过后更能直接拉动常规检测用量。中期:有序产品布局,支撑公司可持续增长中高端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当前中国中低端医疗器械产量已居于世界第一。在迈瑞医疗、微创医疗等优秀国产企业的崛起下,监护仪、生化检测试剂、冠脉支架等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在过去 10 年明显提高。但中高端器械中的医学影像设备、骨科关节、化学发光等品种仍然长期被外资企业占领。“中高端产品渗透率提升+进口替代率提升”是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的主逻辑。迈瑞医疗三大产品线的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和影像的产品均定位于中高端,直接受益于上述“渗透率+进口替代率”双提升的逻辑。而从产品
5、布局的角度,公司产品主要布局在重症监护科、外科、影像科、检验科和麻醉科等十余个医院核心科室,产品之间具备高度的科室协同性。由此形成的全院多科室对迈瑞产品和迈瑞品牌的全面认可构成了迈瑞相较于其他专注于某一品类的公司在新品推广上的绝对优势,由此促进了公司新产品产品在院内份额的顺利提升。 20 年复盘:步步为营,高端化转型后进入长收获期回顾公司发展史,公司三大产品线早在本世纪初就构建完成,经历 20 余年磨砺,产品成功完成高端化转型。迈瑞和国内很多制造业企业类似,都是从进口代理起步,后逐步转型为上游制造商。1992 年,公司推出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 MET-503A,1993 年推出
6、中国第一台多参数监护仪 509 监护仪,1998 年推出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PM9000。进入 21 世纪,多年积累促使公司进入重磅产品集中上市期,三大产品线在此初步构建完成:2002 年公司推出全自动黑白超声,2003 年推出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BS-300,2006 年推出国产第一台全数字彩色超声 DC-6 和 Beneview 系列监护仪,2007 年推出麻醉机。性价比优势助推首轮增长(2003-2008)。公司采取“国内+国外”市场同步开发的策略,依靠性价比优势快速攻占海外市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