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相关方需求观察创新技术Climate Tech Study:A Mapping of Assessment Frameworks and Evaluation of Stakeholder Needs1 背景2 创新技术评估体系现状观察2.1 评估体系概览 2.2 维度与指标分析 2.3 案例解读3 气候技术评估需求与挑战3.1 主要需求方 3.2 开发实践 3.3 挑战观察4 中国创新技术评估体系发展建议参考文献 0104061636424445394852目录背景背景2创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相关方需求观察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
2、ncy,IEA)的报告,从现在起到2030年,在实现净零排放的道路上,全球绝大多数减排量都来自当前可用的技术。但是,到2050年,将近一半的减排量将来自目前仅处于示范或原型阶段的技术。这也要求各国政府迅速增加研发支出并调整其优先次序,以及在示范和部署清洁能源技术上进行投入,并让这些措施成为国家能源和气候政策的核心。而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周期短,现有技术储备不足,需要加快气候技术创新、提前部署低碳/零碳/负碳科技研发与示范,才能为保障“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此背景下,作为致力于赋能可持续创新商业全球网络中的一员,影响力工场上海创新中心(Impact Hub Shanghai,下
3、称“Hub上海”)在2022年内部孵化、成立了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旨在推动从气候愿景出发的创新系统变革,在气候目标框架下深化既有的、以创业支持和产业对接为核心的工作方式,寻找、推广和落地早期气候技术企业,推动行业及区域的低碳转型和绿色经济发展。但商业化道路对于气候技术初创公司,尤其是硬件和硬科技领域的公司而言,比其他领域的初创公司更加漫长和崎岖。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RMI)指出,气候技术领域对初创团队在技术、商业和政策把握能力上的要求更高,现有主导利益方的在位者惰性更强,对资本的要求也更高。致力于投资和帮助早期气候技术规模化的影响力投资机构El
4、emental Impact(该组织原名为Elemental Excelerator)的研究同样显示,气候技术初创公司在完成技术开发后,如何推动试点、产业应用、实现气候技术的规模化部署才是真正的难点。在各类报告和研究中,我们发现气候技术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最终往往指向:如何向相关方证明技术的潜力无论是减碳的潜力还是商业化的潜力从而基于技术评估的结果能够吸引并获得更多的资金、人才和业务机会。而在过往的工作中,我们也屡次经历过如下场景:案例一创新技术企业A在参与某500强企业B的开放式创新项目时,得到了B企业国内创新中心负责同事的认可,并对接给企业内负责研发和投资的同事进一步评估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此
5、过程耗时数月并需要A不断提供各种证明材料。而在B企业国内创新中心希望进一步将A推荐给海外总部时,总部又向A提出了更多认证材料文件的需求,其中不乏需要付费请第三方出具的评估认证文件。企业B的需求和流程合理合规,但对A来说却意味着更多的成本和风险因素,故最后未抓住机会与B企业总部成功对接。1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气候技术指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如:专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帮助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的技术,包括采用抗旱作物、预警系统和海堤等技术、节能实践或设备使用培训等提升对气候认知的“软性”气候技术。背景3创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6、研究与相关方需求观察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合作伙伴基于明确的创新技术支持目标,在搜索、评审、交叉验证技术的完整流程里匹配了技术科学家、产业专家、投资专家,针对技术路线形成了一整套评审的框架流程与评分标准,从而在项目周期内确实实现了找到技术最优的项目并且匹配到合适的产业需求场景开展合作试点的目标,在行业内创造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当然并非在类似案例一、二的场景中就完全不会有顺利、成功的产出,某种程度上,上文的成功实践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且耗时较长,未必适合其他相关方直接推广应用。但结合一系列案例和相关方需求沟通,一套能够被相对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创新技术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发凸显。这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