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室气体立体监测体系设计案例与思考2024年8月汇报内容01040302背景国外情况国内情况问题与差距监测网络规划05背景气候变化对陆地、淡水、沿海和公海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破坏,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由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力和自然适应能力出现了广泛恶化,并产生了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造成地表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伴随而来的是海岸侵蚀、海水酸化、水循环紊乱、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气候变化诱发极端污染天气事件,大气污染水平增加气候变化是全球大气
2、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条件影响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对城市中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及个人生活都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2050年典型浓度路径4.5(RCP4.5)情景下,气候变化引起中国地区PM2.5和臭氧浓度升高所导致的健康影响(张强,2019)4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显著。与过去2000年相比,工业化以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显著升高。与工业化初期相比,最近10 年(2011202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升高1.09C。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工业化以来的人
3、为累积 CO2 排放和全球表面升温之间存在近似线性的关系。(全球温度变化,IPCC第六次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工业化以来近二十年(气候变化的影响,IPCC第六次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影响健康影响城市基建影响国际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5国内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我国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效率偏低。预计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2033-2035年达峰,峰值为52-54亿吨标煤,较2020年增长20%左右!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
4、孙宝东等 我国是碳排放量大国。以 2005 年作为基准年,我国 GDP 增长近 4.3 倍,碳排放也增长了81%,2019年能源利用导致的碳排放达到98亿t,并于200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总量接近全球30%,人均达到了全球平均的1.6倍。(倪斌等,2021)CO2累积排放量:美国第一为25%,欧盟第二为22%,中国第三为12.7%!2006年超过美国背景6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
5、,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背景7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过去那种低成本粗放型、效率增长低的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新一轮产业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欧盟、美国、日本都在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潮下,各行业也将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高度同根同源,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与经济转型,是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
6、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实现“双碳”目标,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积极促进国际大合作,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的大国担当。背景 2021年11月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监测,持续推进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大气温室气体地面与遥感监测、重要陆海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试点,提升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编制能力。2023年12月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加强温室气体、海洋等监测能力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