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 年年 11 月月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Copyright Notification未经书面许可未经书面许可 禁止打印、复制及通过任何媒体传播禁止打印、复制及通过任何媒体传播2024 IMT-2030(6G)推进组版权所有2目目录录1 概述.52 连接类场景设计.52.1 连接类6G终端分类.52.2 连接类场景需求.62.3 连接类场景功能设计.72.3.1 沉浸式通信场景.72.3.2 海量连接场景.92.3.3 极致高可靠低时延场景.92.4 终端和基站节能设计.112.4.1 6G基站节能的关键技术.112.4.2 6G终端节能的关键技术.122.4.3 6G基站和终端联合节能的关
2、键技术.133 人工智能和通信场景设计.143.1 AI辅助RAN.143.1.1 典型用例.143.1.2 整体框架.143.2 RAN辅助AI.183.2.1 典型用例.183.2.2 整体框架.193.3 RAN/UE协议功能需求分析.223.3.1 总体需求.223.3.2 面向AI的QoS管理.233.3.3 AI生命周期管理.243.3.4 AI算力功能.263.3.5 AI数据功能增强.293.3.6 AI连接功能增强.314 通信感知一体化场景设计.334.1 6G通信感知一体化目标.3334.2 6G通信感知一体化业务用例和场景.334.2.1 网络提供感知服务.334.2.
3、2 感知辅助通信.344.3 通信感知融合关键技术.354.3.1 感知模式.354.3.2 感知功能框架.364.3.3 感知功能在网络中的部署架构.374.3.4 感知信号设计.394.3.5 多点协作感知.404.3.6 感知的非理想因素及解决方案.415 天地一体化.425.1 应用需求和场景.425.2 5G NTN回顾和gap分析.435.3 整体框架和协议设计原则.455.4 系统功能设计.466 6G无线系统设计考虑.476.1 接入网功能.476.1.1 连接类场景.476.1.2 AI和通信融合.476.1.3 通感融合一体.506.2 RAN架构与接口.516.2.1 连
4、接类场景.516.2.2 AI和通信融合.526.2.3 通感融合一体.537 6G接入网部署.557.1 6G多频协同.557.1.1 5G 多频协同回顾及启示.557.1.2 6G系统内频谱协同.557.2 5G到6G 演进.577.2.1 Migration组网架构.5847.2.2 终端连接.587.2.3 频谱共享.597.2.4 5G-6G互操作.608 参考文献.619 贡献单位.6251概述本研究报告立足于ITU定义的6G 六大典型业务场景,从6G无线系统整体设计的视角,分析提出6G典型场景对6G无线接入网架构及其相关(新)功能、(新)接口、(新)协议的技术要求。在这些技术要求
5、中,有的方面旨在增强重构面向6G新业务场景应用的新技术能力,有的方面旨在摸索拓新面向6G新时代的新范式,而有的方面旨在解决优化5G-A无线系统遗留的技术痛点难点等。本研究报告重点阐述无线系统新设计要求和功能要求,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2连接类场景设计6G支持的连接类场景包括沉浸式通信、海量连接通信、极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泛在连接等。面向连接类场景,从终端角度,主要包含五大类:标准(Normal)终端、高端(Premium)终端、轻量化(Lite)终端、低功耗广域网(LPWA)终端、环境物联网(AIoT)终端。结合终端分类,研究连接类场景的设计需求和功能设计。此外,可持续性发展是6G系统设计原则之一
6、,6G需要原生支持节能,实现高能效。2.1 连接类连接类 6G 终端分类终端分类依据数据速率、功耗、成本、连接、覆盖、时延等特性,6G终端被大致划分为五类:(1)Normal终端:作为主流智能设备,Normal终端适用于从普通多媒体通信到6G沉浸式通信的多个场景,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实时交互体验。(2)Premium(Super)终端:比Nomal终端具有更强的能力,如:处理能力、天线数量、聚合能力等,该类终端包括HRLLC(极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终端、CPE(客户终端设备)及Robot等,这些终端在速率、时延、可靠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远超Normal终端,为特定行业提供极致的通信解决方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