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向未来网络的数字孪生城市面向未来网络的数字孪生城市 场景应用白皮书场景应用白皮书 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工作委员会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2024 年 11 月 I 参编单位参编单位 指导单位:指导单位: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工作委员会 主编单位:主编单位: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参编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3D 产业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信息技术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国能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新讯数字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光线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2、北京微视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天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新智达咨询有限公司、福健钰辰微电子有限公司、泰瑞数创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厦门新景祥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智汇云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优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飞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相数科技有限公司、中乾思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百工匠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II 编委会专家组编委会专家组 廖智勇 王 乐 张 桢 崔 颖 张育雄 龚才春 赵瑞龙 王 锐 叶毓睿 张 磊 孔令军 张辛波 曹予飞 林敏泉 罗春晖 林家友 杨培德 盖 孟 林 忠 刘卫华 钟志祥 李 鹏 马 磊 编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编委会
3、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同森 王 尧 邓冰冰 邓桂林 毕 蕾 吕建阳 任志东 庄江峰 庄婷婷 刘 钊 刘 璇 许江毅 许珈艺 杨东强 杨定康 邱兴平 邹丽莎 张小磊 张天霖 张仙竹 张弘钦 陈丽端 陈春明 陈柱铭 陈秋朦 林 浩 林国池 罗伊莎 周 恩 周晓娟 郑四海 孟 楠 胡兴达 姜约瀚 莫洪源 唐舒梦 谌潇瑾 董立龙 蒋 烨 韩 奥 魏志远 III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本研究报告版权归属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工作委员会、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内容的,应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IV 前前 言言 数字孪生城市是在数
4、字空间对物理城市进行复刻、精准映射、实时交互的数字城市,通过数字建模、感知连接、智能分析等技术,洞察物理城市运行状态,仿真推演运行趋势,形成智能交互决策,反馈于物理城市,实现对物理城市的持续优化和迭代升级。自 2017 年“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理念被首次提出以来,在国家部委政策驱动下,数字孪生城市相关技术逐渐成熟,全国多地加快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创新实践,在文旅、城市治理和网络等热点领域形成大量优秀案例,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应用效能不断增强。本报告聚焦数字孪生文旅、城市治理和网络等领域应用场景,采取问卷调研、专家访谈、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方式,研究分析文旅、城市治理和网络三大领域的业务需求和痛点,提出
5、三大领域的数字孪生总体架构,剖析典型场景,给出优秀实践案例,为业界提供参考。调研发现,当前数字孪生场景建设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集成、数据治理和数字底座等支撑方面仍有不足,需要优化物联感知终端部署、加快建设高速稳定网络通信、强化“端-边-云”算力协同,加强新兴技术创新与集成扩展、强化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以及构建城市可扩展底座平台,以期充分释放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潜能。面向未来,6G 必将进一步突破现有技术能力边界,促进数字孪生技术更新升级、应用迭代创新,消除现实与虚拟服务体验的空间边界,保证超低时延、高可靠性、全智能化的运行治理效率,促进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数字孪生也将为 6G 重塑现有
6、网络提供技术支撑,促使 6G 向泛在互联、普惠智能、多维感知、全域覆盖、绿色低 V 碳、安全可信等方向拓展。VI 目目 录录 一、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一)政策引领数字孪生加速发展.-1-(二)技术融合创新驱动应用实践.-3-(三)数字孪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5-(四)热点领域应用效能持续增强.-8-二、数字孪生文旅应用场景分析.-11-(一)文旅领域需求和痛点.-11-(二)数字孪生文旅总体架构.-17-(三)数字孪生文旅典型场景与实践.-19-三、数字孪生城市治理应用场景分析.-44-(一)城市治理需求和痛点.-44-(二)数字孪生城市治理总体架构.-51-(三)数字孪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