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机制2 0 2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机制专题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24 年年会2024 年 10 月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成员(中外组长、成员、支持专家及协调员姓名、单位、职务/职称)中外组长*:(姓名按字母顺序排序)何豪 SPS 外方组长,国合会委员,能源创新中心创始人贺克斌 SPS 中方组长,国合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张永生 SPS 中方副组长,国合会特邀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外成员*:(姓名按字母顺序排序)杰弗里瑞斯曼 能源创新中心,工
2、业项目高级主任雷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迈克奥博伊尔 能源创新中心,电力项目高级主任张红军 Holland&Knight 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强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朱跃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支持专家:(姓名按字母顺序排序)李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扬伊瓦科斯巴肯 高级研究员,国际气候研究中心 CICERO(挪威)托马斯卡伯格 能源领域高级主任;查尔默斯理工大学工业能源政策,教授(瑞典)胡敏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董事、创始人胡涛 湖石可持续研究院,理事长张世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协调员*:(姓名按字母顺序
3、排序)鲁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张秀丽 能源创新中心,中国项目经理其他项目成员*:(姓名按字母顺序排序)高朋 能源创新中心,执行总裁艾丽纽曼 能源创新中心,创始人项目经理边少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付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戢时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东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建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鲁虹佑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尼克萨韦 能源创新中心,工业项目分析师滕腾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科研助理田智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家兴 清华大学环境学
4、院,科研助理汪劲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温章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助理研究员吴凯杰 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姚鸣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助理伊文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禹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室主任/研究员郑逸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副研究员邹乐乐 能源创新中心,政策分析师周楠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本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联合组长、成员及支持专家以其个人身份参加研究工作,不代表其所在单位,亦不代表国合会观点;课题研究结果不一定反映所有专家的观点。本报告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材料,供参会
5、嘉宾参阅。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机制专题政策研究执行摘要降碳减污协同增效是新发展理念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措施,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由于污碳排放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关键举措。本专题就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机制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报告第一部分针对中国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树立减排促进经济发展观念等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二部分,报告对国内外空气质量指标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提出我国空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控制的路径与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报告选取了电力和工业两个温室气体和污染物
6、排放的主要部门,对其降碳减污协同控制进程、重点治理问题和关键举措进行了分析,对电力供需发展态势与驱动因素,及工业供暖的电气化开展分析,提出低碳转型与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政策建议。最后,报告针对降碳减污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进行了探讨,对降碳减污理念在生态环境法中的贯彻进行了详细梳理,以及对通过公益诉讼落实降碳减污协同理念的思路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降碳减污法规制度的政策建议。本专题的研究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所示:(一)扩绿增长:减排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降碳减污过程可以被视为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通过倒逼传统经济单元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促进高新经济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韧性和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动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