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弈衡弈衡多模态多模态大模型大模型评测体系白皮书评测体系白皮书(20242024 年)年)发布单位:中移智库发布单位:中移智库编制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编制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1.31.1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现状.31.2 评测需求.41.3 评测问题与挑战.5.72.1 主要评测方式.72.2 典型评测维度.72.3 常见评测指标.8.10.134.1 整体框架.134.2 评测场景.144.3 评测要素.164.4 评测维度.22.25.27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成为全球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 2017 年Transformer模型提出后,人工智能大模型以超凡的性能和
2、无限的可能性,迅速成为科技界的焦点。2023 年初,GPT-41的问世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标志着大模型技术首次进入公众视野2。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演进,其处理能力已从单一的文字信息扩展至图像、语音等多模态数据,多模态大模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它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辅助作画、图片解读等场景中展现出应用潜力,更在视频数据分析、多目标识别等生产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典型的多模态大模型有国外的GPT-4Vision、Gemini,国内的文心一言、讯飞星火、智谱清言等3。这些大模型算法各异,在不同的任务场景下各有优劣,如何对这些多模态大模型开展客观、科学的评测,评估特定任务场景下的最优选择,
3、对大模型的研发迭代以及应用落地都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语言类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具备对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多模态大模型评测面临评测数据更多样、评测任务更丰富、评测方式更复杂、评测成本更昂贵等挑战。如何应对上述挑战,构建全面、客观的多模态大模型评测体系,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部分业界企业和研究机构,如微软、谷歌、智源研究院、上海AI实验室、腾讯优图实验室、厦门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发布了相关论文、评测报告,从性能、参数量等维度对业界主流多模态大模型进行了评测,并基于评测结果形成了榜单,如MMbench、MME等。为提升多
4、模态大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推动大模型与生产生活的快速结合,有必要从用户视角出发,构建一套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的多模态大模型评测体系。中国移动技术能力评测中心作为中国移动的第三方专业评测机构,联合业界权威机构、头部企业,攻关多模态大模型评测难点技术,基于前期评测数据和评测经验积累构建“弈衡”多模态大模型评测体系,并编制本白皮书,旨在为多模态大模型的评测场景、评测指标、评测方式等提供参考基准,为评测数据和评测工具的构建提供参考指导。本白皮书聚焦于文生图、图生文、图文理解等各类应用场景,深入分析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需求,系统总结行业典型评测体系,并创新地提出“弈衡”多模态大模型评测体系,助力大模型技术与
5、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具体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总结梳理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需求与评测挑战,将评测需求划分为识别、理解、创作、推理四种任务;二是广泛调研业界多模态大模型评测2技术和评测体系,从评测方式、评测维度和评测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三是提出“弈衡”多模态大模型“2-4-6”评测框架,针对图文双模态大模型,详细阐述基础任务和应用任务两大评测场景,评测指标、评测数据等四大评测要素,以及功能性、准确性、交互性、安全性等六大评测维度;四是针对多模态大模型演进趋势,展望评测技术重点方向。未来,中国移动将持续跟进多模态大模型发展,不断优化“弈衡”多模态大模型评测体系,与业界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打造评测
6、产业标准化生态,推动多模态大模型产业成熟和落地应用,为AI+赋能千行百业贡献力量。31.1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现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大模型对图像、文本、视频和音频等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其跨模态理解能力、高精度识别与理解能力、强大的泛化能力、丰富的表达能力、增强的交互体验,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4,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生产力变革的强大引擎。目前,多模态大模型正在迅速融入到各行业的应用场景中,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多模态大模型在多个领域的典型应用如下:行业领域应用企业应用内容创作与审核领域用于图片创作、图片内容理解、图形合成修改等任务。教育科技领域利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