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五五”时期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形势研判及思路建议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工业化发展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等外部挑战,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快迈进的内部发展要求,“十五五”期间,我国需要进一步依托产业创新这一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加快建设完善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企业主体、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真正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
2、、“十五五”时期产业科技创新将面临的新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前沿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迭代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前沿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迭代演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产业发展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发生2根本性改变。亟需我们主动适应新趋势,培育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活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度调整,横向拓展、纵向延伸趋势愈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
3、链体系深度调整,横向拓展、纵向延伸趋势愈加明显。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造成影响,迫切需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水平。亟需我们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大国间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产业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大国间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产业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打压不断升级,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
4、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日趋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需要我们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创新要素流动壁垒,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格局,构建未来发展的新优势,掌握国家间博弈的主动权。国内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新跃升。国内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新跃升。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是基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特征的重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加快向3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从主要依靠初级生产要素投入转向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从低
5、水平的规模型扩张转向高水平的质量效益型发展,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实现从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的升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变。当前,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对外迎接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对内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要求尚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显著一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显著。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当前我国真正具有强烈创新需求的企业还较为有限,自身缺乏创新的紧迫感和竞争压力,追求创新的意识稍显薄弱。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国企业目前还较为依赖外部技术和专利,自身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应用研
6、究上,基础研究的投入相对不足。创新机制亟待健全。创新机制亟待健全。在国家科技创新决策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较低、话语权相对较弱,特别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各类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尚不到位二是各类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尚不到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尚不顺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尚不顺畅。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强,由于处于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拥有比较高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导致双方地位上的失衡,难以达到供应链协同“双赢”的初衷。企业企业4与高校合作层次尚不深入。与高校合作层次尚不深入。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大都局限于表面,校企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双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