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护型社会与中国地方政府基层创新 老龄社会研究报告(No.9)20232023年10月22日4照护型社会与中国地方政府基层创新 老龄社会研究报告(NO.9)老龄社会 30 人论坛简介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立于2018年4月,由盘古智库、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思德库养老信息化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汇聚各方专家学者等有识之士,成为老龄社会领域的研究、交流、实践和影响力平台。论坛致力于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高度,从趋势、特征、文化变迁和公共政策等维度,结合数据和案例,组织老龄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有识之士,深入研
2、究和交流老龄化对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其演化的全方面影响,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简介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4月,是盘古智库从事老龄社会研究的专业机构,致力于系统研究老龄化、老龄社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数据、趋势和机制,及其对民生、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的影响,重点关注老龄社会大势下的社会创新、公共政策和老龄产业,探索推动各个层次的老龄社会前景、体系和转型。老龄社会30人论坛秘书处设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0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2022年开始,中国将每年增加1000万以上老龄人口并持续至21世纪中期。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带来巨大的照护需求。中国传统的家
3、族、家庭照护模式,也由于家庭户规模缩小,结婚率、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动频繁等现象,变得难以维系。同时,社会整体对老龄社会的认知不断提升,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得以推动。照护型社会建设的时机或许已经到来。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照护作为舶来概念开始被关注并引入。从国际社会和国内专家对照护的解释看,照护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照护是指实际的、具体的照料服务。广义照护在包括狭义照护的同时,更强调来自社会整体的综合关怀。而照护型社会则基于“广义照护”概念,包含照护服务、平等包容、尊重尊严、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的基本属性,以全年龄、全生命周期的照护需求群体为服务对象。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作为参与主
4、体,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照护型社会建设。照护型社会的形成是基于众多要素的集合,大体上可以分为包括基础设施、照护服务、医疗服务的支撑层面,包括经济保障、科技赋能、人才培育的保障层面,以及包括政策法律和机制建设的引导层面。三个层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全方面、多维度的照护型社会保障体系。国际社会在照护型社会建设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欧美日韩等部分国家由于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均积累了大量值得借鉴与参考的经验。2020年,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未来中长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做出了指引。同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诸多
5、方面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地方政府面临的切实压力持续增加。因此,探索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地方政府落实国家战略、履行治理职能的重要目标。从如何构建照护型社会角度看,事实上,各地方政府已经在基层做出了诸多实践和创新,并且已经逐渐产生效果,形成了值得推广的模式。虽然地方政府基层创新的主要目的并非构建照护型社会,但是政策创新的很多模式所包含的“照护”基因已有所显现,是照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摘 要02照护型社会与中国地方政府基层创新 老龄社会研究报告(NO.9)未来,照护型社会将实现全年龄无差别覆盖,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适应其需求且没有后顾之忧的综合性照护服务。整个社会也将实现从仅利用经济手
6、段单次救助的“救助型”社会向提供基于照护理念的普惠性、社会性的全方位保障的“照护型”社会转变。数字化智能化应用逐渐融入个体生活、照护的全场景,以及企业运营与政府社会治理中。完善的照护人才育成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各类照护人才的持续供给,也培养更多拥有照护思维的人,保障照护型社会持续发展。社区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平台与推手作用,整合来自不同社会主体的照护资源推向民众,并支持家庭非专业照护功能的持续发挥。政府通过政策制度、机制建设、财政支持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其他社会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并与市场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实现跨部门、跨主体协同合作,构建协调有序的合作机制和照护网络。充满关爱、关怀、关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