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韧性城市发展报告China Resilient Cities Report 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编写背景该摘要内容基于宜可城东亚秘书处 2023 年发布的中国韧性城市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编写而成。报告结合国际韧性城市建设和发展现状以及宜可城全球韧性城市项目经验,对中国城市所推进的相关项目和经验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从“气候韧性”角度出发,探讨在中国的语境下如何打造韧性城市。2019-2021 年间,宜可城东亚秘书处和联合国减灾署及其他关键全球合作伙伴一起,与四个中国项目城市开展了“让城市更具韧性 2020”倡议(自 2021 年起为“创建韧性城
2、市 2030”项目)框架下的城市灾害韧性系列培训。培训针对项目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围绕气候变化、气候减缓和适应、气候投融资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核心议题,为项目城市提供了全面立体的“韧性城市”概念解读和全球典型案例分享学习。基于“灾害韧性计分卡”工具,我们和项目城市一同对城市韧性相关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回顾,提出相关行动建议。该中国韧性城市发展报告为宜可城在“创建韧性城市2030”项目框架下的产出。编写成员该决策者摘要根据中国韧性城市发展报告修订。报告由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东亚秘书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撰写。核心团队和主要作者有歹谷羽(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东亚秘书处
3、)、郑艳(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袁媛(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刘敏智(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东亚秘书处)。陈加信(宁波诺丁汉大学地理学院)亦为本报告撰写了案例研究。中国韧性城市发展报告得到多方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审阅,为修订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在此感谢以下专家和个人对本次报告的修订和发布的大力支持(按姓氏首字母排序):Daria Mokhnacheva(联合国减灾署)、Sunisa Soodrak(联合国减灾署)、许吟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杨秀(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叶祖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翟国方(南京大学城市
4、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赵丹(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审校(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东亚秘书处):马育辰,周筱芊,郑欢,王英中英文翻译和校对:汤征版式设计:岳霞免责声明 DisclaimerThis publication was originally produced as part of the UN-DRR-funded project“Engaging four cities in China towards achieving target E of the Sendai Framework”(2019-2021).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5、 pres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 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 of its frontiers or boun
6、daries.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or its Member States.Citation 引用目录(APA7)ICLEI East Asia Secretariat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东亚 秘 书 处.(2023).China Resilient Cities Report: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中国韧性城市发展报告:决策者摘要(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