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 (2012019 9 年)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92019年年1010月月 版权声明 本研究报告本研究报告版权属于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及数字孪生及数字孪生 城市研究合作伙伴城市研究合作伙伴,并受法律保护,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转载、摘编或利用其 它方式使用它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本研究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违注明来源。违 反上述声明者,本反上述声明者,本院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致致 谢谢 2018 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业内知名企业,围
2、绕数字孪 生城市的概念、内涵和总体架构,进行研讨并发布了数字孪生城市 研究报告(2018 年) 。进入 2019 年,面对各地数字孪生城市规划和 建设的迫切需求,中国信通院再次牵头组织业界,尤其是与城市三 维建模密切相关的创新型企业,聚焦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要素之核心 平台、关键技术和典型场景,开展深入研究,旨在融会贯通细化建 设方案,引领各地政府和相关产业,推进数字孪生城市落地实施。 本次报告编制过程中合作企业提供了大量素材并直接参与了部分章 节的撰写,在此致以衷心感谢。限于时间和能力,内容疏漏在所难 免,烦请各界不吝指正。 牵头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支持单位:泰瑞数创、51VR、超图公司、
3、中电海康集团研究院、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 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中国电信、中国移 动、中国联通、腾讯等 编写指导:何桂立、胡坚波、王爱华、陈金桥、徐志发 编写小组(排名不分先后):高艳丽、陈才、张育雄、崔颖、 刘小林、夏磊、张竞涛、张东、黄栋、刘晓伦、石伟伟、陈正、马 亮、刘笑寒、王蕊、陈守双、王瑜、周旗、肖丽、熊锐、李翀、陈 婉玲、王潇、孙旭、李文卿、刘中金、周玉科等 前前 言言 数字孪生城市理念自提出以来不断升温,已成为新型智慧城市 建设的热点,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同。当前,各地对 数字孪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求非常强烈,
4、但数字孪生城市究竟如 何建设,各方仍是感到非常困惑,技术方案和实施路径亟待规范和 明晰。本报告通过对数字孪生城市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技术之间 的集成关系、所包含的核心平台以及平台之间的协同性,以及体现 数字孪生特色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深入剖析,力图对数字孪生城市 的建设方案进行通用化提炼抽取,并对国内外相关产业和服务供给 进行梳理,从而为各地建设实施数字孪生城市提供帮助和引导。 从关键技术看,与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数字孪生城市技术要素 更复杂,不仅覆盖新型测绘、地理信息、语义建模、模拟仿真、智 能控制、深度学习、协同计算、虚拟现实等多技术门类,而且对物 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赋予新的要求,
5、多技术集成创新 需求更加旺盛。其中,新型测绘技术可快速采集地理信息进行城市 建模,标识感知技术实现实时“读写”真实物理城市,协同计算技 术高效处理城市海量运行数据,全要素数字表达技术精准“描绘” 城市前世今生,模拟仿真技术助力在数字空间刻画和推演城市运行 态势,深度学习技术使得城市具备自我学习智慧生长能力。 从核心平台看,数字孪生城市在传统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物 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增 加了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该平台不仅具有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基 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成为在数字空间刻画城市细节、呈现城市体征、 推演未来趋势的综合信息载体。此外,在数字孪生理念加持
6、下,传 统的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和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的深 度和广度全面拓展,功能、数据量和实时性大大增强,如与数字孪 生相关的场景服务、仿真推演、深度学习等能力将着重体现。 从应用场景看,数字孪生城市的全局视野、精准映射、模拟仿 真、虚实交互、智能干预等典型特性正加速推动城市治理和各行业 领域应用创新发展。尤其在城市治理领域,将形成若干全域视角的 超级应用,如城市规划的空间分析和效果仿真,城市建设项目的交 互设计与模拟施工,城市常态运行监测下的城市特征画像,依托城 市发展时空轨迹推演未来的演进趋势,洞察城市发展规律支撑政府 精准施策,城市交通流量和信号仿真使道路通行能力最大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