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37 页第 2 页 共 37 页前言前言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孤立的,而脑机接口技术正是在多学科交叉的碰撞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这项技术,打破物理屏障,为人类带来全新的控制和感知体验。通过连接人类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不仅在医疗康复、增强人体功能等方面展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在探索人脑的神秘领域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本报告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脑机接口的当前技术状态,包括非侵入式与侵入式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在不同的临床试验和应用中被利用。报告中还审视讨论了市场动态,包括投资趋势和政策环境,这些都是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商业化和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科研与技
2、术的专利布局也是报告的重点,它不仅反映了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指示了各国和地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布局。此外,报告还关注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前景,特别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展示了这一技术在未来医疗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剖析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和知识产权布局,指出跨学科协同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但临床研究及应用转化仍显薄弱。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报告旨在为科研人员、行业决策者、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帮助他们在快速变化的科技前沿中做出明智的决策。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而这份报告,希望能够成为理解和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重要参考。第 3 页 共 37
3、页目录目录第一章 市场动向:政策规范推动,投融资路径分流.51.1 产品现状:非侵入式领航,侵入式有望突破审核壁垒.61.2 投资洞察:投资趋于谨慎,寻求技术及临床试验实证.8第二章 科研态势:夯实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突破.112.1 学术研究:跨学科攻坚基础理论,临床应用需大力推进.122.2 专利布局:准确性和便利性并重,开放创新是大势所趋.132.3 脑科研所:多元化创新突破瓶颈,先行探索应用的边界.162.4 擘画未来:产学研协同多路并进,产业循环是当务之急.19第三章 临床进展:迈过技术论证,商业化曙光初现.213.1 全球临床前景:多方协同,引领疾病治疗新趋势.223.2 国内发展
4、态势:夯实基础,稳步迈向转化新时代.24第四章 发展趋势:攻克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化进程.284.1 策略锚定:长短并举,破解技术断层掣肘.294.2 技术障碍:技术滞涩,行业发展止步疲软.31第 4 页 共 37 页图表目录图表目录图表 1脑机接口主要技术路线及应用.6图表 2我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7图表 3我国脑机接口第二类获批产品盘点.8图表 4中国脑机接口核心期刊论文研究层次.12图表 5全球脑机接口相关热门专利前十项.13图表 6近十年中国脑机接口相关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14图表 7中国脑机接口专利所解决问题的趋势.15图表 8中国脑机接口专利主要申请人.16图表 9硬质电极和
5、柔性电极对比.17图表 10非侵入式神经调控能量源对比.18图表 11脑机接口产学研循环路径.19图表 12全球脑机接口临床注册所涉及适应症.22图表 13中国机构于海外临床注册概况.23图表 14中国注册临床试验状态分布.24图表 15中国临床注册主要适应症分类.26图表 16中科华意主要产品管线.27图表 17脑机接口技术路线图.30图表 18脑机接口工作方式.32第 5 页 共 37 页第 6 页 共 37 页第一章第一章 市场动向:政策规范推动,投融资路径分流市场动向:政策规范推动,投融资路径分流1.11.1 产品现状:非侵入式领航,侵入式有望突破审核壁垒产品现状:非侵入式领航,侵入式
6、有望突破审核壁垒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直接连接人脑和外部设备的技术,通过脑电波等神经信号来控制外部设备。目前,脑机接口按照采集方式可以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大类别。侵入式脑机接口需将电极植入颅骨,直接接触脑组织。这种方式虽然可获取质量最佳的神经信号,但手术风险极高,容易引发免疫排斥、组织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导致神经信号质量逐渐衰退。随着神经科学、生物材料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迅速升温,正向着小型化、便携化方向发展。其中,最有望率先实现产品落地并获得收益的是神经替代和神经调控类脑机接口技术。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将电极植入颅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