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负极行业深度: 详解生产工艺,细评性能高低 分析师: 申建国 执业证书编号:S1220517110007 证券研究报告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 2020年 5月 15日 序言:序言: 负极材料行业的研究: 2017年底璞泰来上市,自此国内负极三强全部上市,但当时针对负极的研究并没有太多。2017年中 我们开始关注负极材料行业,并且开始推荐,相继写的行业深度有: 负极深度之一:针状焦价格暴涨,对负极企业影响几何? 负极深度之二:具备强成长属性的高壁垒锂电池材料 负极深度之三:硅基负极新能源产业下一个风口 负极深度之四:锂电负极行业二十年复盘与展望 负极深度之五:针状焦行业深度剖析及负极材料成本拆分
2、 负极深度之六:天然石墨-性价比决定未来趋势,集中度提升龙头受益 负极深度之七:硅碳负极&预补锂技术 深度拆解负极工艺深度拆解负极工艺 本篇报告从负极的生产工艺入手,比较分析不同公司负极材料,同时更新2018年报告锂电负极行 业二十年复盘与展望的数据,进行行业预判。 qRoRoPpMnQoPvMmOuMmQxP7NbP6MsQpPmOnNiNmMtOlOpOzRbRrRzQvPoNqOvPrMyR 核心观点:核心观点: 锂电四大材料负极格局最好。 负极是锂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主流应用为人造石墨负极和天然石墨负极。负极材料占动 力电池材料成本约为6%,相对较低。由于技术突破和行业属性的影响,
3、中国负极企业逐渐掌握了话 语权,在全球中的占有率逐年提升,预计市占率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至90%。相比于其他锂电材料, 负极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最好。 人造石墨性能差异大,高端人造石墨工艺复杂。人造石墨性能差异大,高端人造石墨工艺复杂。 人造石墨负极的原材料被分为煤系、石油系以及煤和石油混合系三大类格,原材料的种类繁多 导致了负极性能的差异。普通人造石墨加工需要经过四大工序,而高端石墨需要更多的工序,存在 一定的技术壁垒。高端石墨加工中的二次造粒、碳化包覆、二次包覆、掺杂改性等工序能显著提升 负极的性能,但是均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看好负极一线龙头和二线海外供应。看好负极一线龙头和二线海外供应
4、。 人造石墨负极主导高端消费和动力电池,国内动力以人造为主而海外动力仍以天然为主。随着 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动力电池需求的加大和人造石墨负极渗透率的上升,人造石墨需求增速逐年提升 。目前,主流的负极企业均已经和各大电芯龙头形成了绑定关系。电芯企业对产品的验证时间长, 技术和供货要求高,因此小企业难以导入其供应链。日企逐渐式微,国内负极企业出海加速,我们 看好现有的一线负极龙头公司璞泰来璞泰来(紫宸紫宸)、中国宝安、中国宝安(贝特瑞),贝特瑞),建议关注导入海外巨头的二线负 极公司中科电气(星城石墨)中科电气(星城石墨)。 风险提示: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客户导入进度低于预期、资产减值风
5、险。 目录 二 三 一 四大材料负极格局最好 人造石墨负极工艺拆解 人造石墨负极展望 负极是锂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均匀涂抹在铜 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我们所谈的负极材料主要指的是负极活性物质。 负极可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大类,碳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和硬碳软碳 等,非碳材料包括硅基材料、锡基材料和钛酸锂等。 现有负极材料以石墨类碳材料为主现有负极材料以石墨类碳材料为主 图表图表1.1.负极材料分类负极材料分类 资料来源: CNKI,方正证券研究所 目前应用最广的负极材料仍然是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大类(以天然石墨为基础和其他负
6、极材料掺杂 形成的复合石墨),硅基等合金类负极材料虽然已开始在特斯拉/松下动力电池上应用,但仍处于推 广的初期,需求还比较有限。 中间相碳微球具备倍率性能优异的特点,但是制备工艺复杂、产率低、成本难以下降,发展也比较 受限。硬碳和软碳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 图图表表2 2: 主流负极材料及其特点主流负极材料及其特点 类型类型 天然石墨天然石墨 人造石墨人造石墨 中间相炭微球中间相炭微球 硅碳材料硅碳材料 理论容量 340-370mAh/g 310310- -360mAh/g360mAh/g 300-340mAh/g 400mAh/g 首次效率 90% 93%93% 94% 84% 循环寿命 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