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前言国产测序仪的崛起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根据蛋壳研究院统计,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除开 Sanger 测序仪,目前中国有近 20 家企业披露了其自主研发的测序仪,其中近 30 款已经宣布商业化,8款获得了 NMPA 批准。高通量测序仪,以及新兴的单分子测序仪都有中国企业在深耕。然而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对于国产测序仪来说仍是一大挑战,这需要企业持续提高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切中目标市场真实需求,合理拓展应用领域。2023年国产测序仪行业研究报告旨在探寻国产测序仪爆发背后的驱动因素,分析如何加速实现国产测序仪商业化落地。基于此,蛋壳研究院调研了 8 家测序仪企业、3 家基因
2、测序服务商,访谈了 11 位行业专家,撰写了此报告。核心观点:资本寒冬影响不明显资本寒冬影响不明显。中国基因测序仪行业累计有 13 家企业完成了 54 笔融资,融资总金额 132.34 亿人民币,融资表现远胜于精准检测和生命科学仪器众多细分赛道。特别是,IVD 和测序服务板块竞争日益激烈,测序仪的战略地位越发突出,圣湘生物、安图生物、金域医学等多家产业资本出手投资测序仪企业。高通量测序仪应用生态成熟高通量测序仪应用生态成熟,国产品牌在高通量测序仪国产品牌在高通量测序仪板块板块的话语权在迅速加强。的话语权在迅速加强。目前,一共有 10 家企业的 19 款高通量测序仪宣布商业化。多数新势力企业从中
3、低通量切入,头部企业已经完整覆盖高中低不同通量范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通量测序仪将继续占据主要市场地位。纳米孔测序仪或许是新势力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纳米孔测序仪或许是新势力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根据统计,国内自主研发国产纳米孔测序仪的企业有 9 家,其中有 3 家企业的 6 款纳米孔测序仪已经商业化。对于纳米孔测序仪的准确性和成本优化问题,国内企业从芯片、生化性能、模型算法等角度着手,已经有好的解决方案。目录第一章 国产测序仪的崛起与爆发.11.1 测序技术存在不可能三角,各类技术互为补充.11.1.1 Sanger 测序是“金标准”,但不是最理想的测序方法.21.1.2 高通量测序:推动基因测
4、序在临床各领域广泛应用.31.1.3 单分子测序:凭借长读长优势,大放异彩.41.2 测序仪爆发核心驱动力:政策引领、需求驱动与人才支撑.61.2.1 测序仪国产替代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71.2.2 下游市场越来越宽广,新需求涌现.81.2.3 人才沉淀,中国企业已具备硬核实力.10第二章 技术进步、商业化推动资本加快布局.152.1 一级市场累计融资 132.34 亿人民币,产业资本活跃.152.2 二级市场:国产测序仪强劲增长,新兴测序技术处于起步阶段.19第三章 近 30 款国产测序仪商业化,大规模商业化前景光明.223.1 产品洞察:国产高通量测序仪进展相对快,纳米孔测序仪是新热点.
5、233.1.1 高通量测序仪往更高通量、更灵活、更低成本方向发展.233.1.2 纳米孔测序仪或许是新机会,成本、准确性优化是重点.253.1.3 单分子荧光测序国内布局企业少,或许是专利影响.273.1.4 Sanger 测序技术有独特生态位,部分企业在加深布局.283.2 资质洞察:35 款获 NMPA 批准,多款基于 DNBSEQ 技术.293.3 产品体系洞察:打造端到端的解决方案.323.4 商业模式洞察:多元化商业策略应对多元化场景需求.353.5 招投标洞察:三甲医院占 40%,国产品牌占 60.3%.38第四章 未来趋势:百舸争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424.1 更换国产平
6、台没有想象中困难,性能是关键.424.2 广布局、深探索,契合高频、真实市场需求.424.3 出海,参与国际竞争.43第五章 企业案例.42赛陆医疗:兼具测序仪和空间组学产品,实现国产替代和超越.45华大智造:测序仪产品矩阵完整,端到端解决方案更具优势.47图表目录图表 1测序仪在生态链中所处的位置.1图表 2Sanger 法测序原理.2图表 3高通量测序技术主流技术路线.3图表 4基因测序技术分类.6图表 5全球及中国基因测序上游市场规模(亿美元).7图表 6测序仪国产替代相关政策.8图表 72022 年下游各板块中国地区市场规模(亿人民币).9图表 8中国测序仪企业核心团队概况.11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