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2023年12月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研究报告(2022023 3 年年)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前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
2、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市作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持续深耕先进制造领域,积聚新发展动能,有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在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要求
3、,充分考虑数据科学性、系统性、可得性,延续2022 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选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市 50 强榜单(2023),树立城市发展标杆。通过总结分析 50 强城市的区域分布、发展特点、分项表现及变化情况,凝练标杆城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为全国各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样板。最新 50 强城市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苏深锡位居榜单前三甲,中西部省会经济首位度较高。入选城市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发展效能;创新引擎动力更为强劲,依托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加速转化;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激活内生动力;
4、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集优成势打造先进制造集群。当前,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特色产业趋于同质化等问题,亟需从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完善创新生态、促进融合发展等五方面推进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录目录一、发展现状:重点城市深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1(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立市之基和强市之本.1(二)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3(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5(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9(五)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11(六)
5、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14二、评估结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引领示范树立标杆.16(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苏浙鲁粤制造强省实力突出.18(二)苏深锡位居榜单前三甲,中西部省会经济首位度较高.22(三)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发展效能.23(四)创新引擎动力更为强劲,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加速转化.27(五)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激活内生动力.29(六)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集优成势打造先进制造集群.31三、存在问题: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挑战.35(一)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35(二)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36(三)区域特色
6、产业趋于同质化.37四、发展展望:城市要继续勇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38(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8(二)发展先进制造,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38(三)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城市创新服务效能.39(四)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引擎.40(五)深化产业合作,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40图 目 录图 目 录图 12021-2022 年四大区域 50 强城市排名分布情况.19图 250 强城市城市群分布图.20图 32021-2022 年制造业 50 强城市 31 个地区分布图.21图 431 个地区制造业 50 强城市两年位次对比.22图 52021-2022 年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