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明本报告所载的材料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图片、数据观点、建议,不构成法律建议,也不应替代律师意见。本报告所有材料或内容的知识产权归 5G 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注明是引自其他方的内容除外),并受法律保护。如需转载,需联系 5G 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并获得授权许可。未经授权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发布、转载、汇编、转让、出售等方式使用,不得将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通过网络方式传播,不得在任何公开场合使用报告内相关描述及相关数据图表。违反上述声明者,5G 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5G 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联系电话:010-63462906邮箱:前言编写
2、说明1 概述1.1 5G 技术概述1.2 工业通信的发展趋势1.3 工业发展对 5G 的新需求1.4 5G 工业应用国内外现状2 5G 工业应用场景分析2.1 通用场景分析2.2 典型行业场景示例3 5G 工业应用实施流程3.1 5G 工业应用实施通用流程3.2 工业 5G 网络需求提取3.3 工业 5G 网络方案设计及实施3.4 5G 与工业应用融合建设3.5 工业 5G 网络验收4 总结及展望5 5G 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简介6 缩略语-02-03-04-04-05-07-07-09-09-10-13-13-14-18-20-23-24-25-26目录 02前言5G 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3、,我国已将 5G 技术列为新基建 7 大领域的重点内容。5G 技术具有的大带宽、高可靠、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使其面向行业深度融合应用成为可能,尤其是 5G 在工业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将赋能工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 5G 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在政策方面,工信部、科技部近两年围绕 5G 工业应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科研项目布局;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国外的5G产业自动化联盟(5G-ACIA)、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的“5G应用产业方阵”、仪综所与华为发起成立的“5G 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等机构和团体在整合行业资源、标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 5G 工业先行应用方面,德
4、国大众、宁波舟山港、上海商飞、南方电网等企业开始使用 5G技术解决行业难题,实现业务创新。然而,目前 5G 的工业应用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技术层面需满足工业现场对通信提出的实时性、确定性、可用性及安全性等要求,标准层面需建立5G 工业应用标准体系及实现关键标准制定,以及 5G 在工业场景深度应用的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推动 5G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5G 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组织相关单位编写本白皮书,分析 5G 工业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梳理典型工业应用场景,指导工业企业开展 5G 工业应用实施。03编写说明5G 工业应用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白皮书对 5G 工业应用
5、的认识也是阶段性的,后续将根据 5G 工业应用的发展情况和来自各界的反馈意见,在持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和发布新版白皮书。组织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编写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顾问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飞力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编写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王麟琨、刘丹、赵艳领、王振、公彦杰、韩丹涛、李方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谭斌、庞伶俐、李宁、王健、刁岚中国移动通信集
6、团有限公司:邓伟、郝晓龙、王锐、张龙、程锦霞、李颖、杜晓舟顾问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黄卫民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马力重庆飞力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王峰 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岳相军 041.1 5G 技术概述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最新一代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支持 ITU 定义的:增强移动带宽(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三大场景。相比于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5G 在速率、时延、可靠性及连接数等关键能力指标上都有较大地提升,这使得 5G 面向工业等行业推广应用成为可能。5G 网络的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