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历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情况分析报告落地情况分析报告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2022年 12 月 摘摘要要 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确立了常态化医保药品谈判制度。到 2022 年底,国家医保药品谈判已连续开展六年,超 300 种创新药品通过谈判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显著提升了我国患者用药可及性,增进患者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国 2030”战略。2021 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相继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适应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持续做好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等系
2、列文件,推动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以下简称谈判药品)落地,确保患者用上谈判药品。为全面了解历年谈判药品落地情况,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对 2017-2021 年谈判药品的落地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调研。调研形成了系列报告,首篇2021 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情况分析报告聚焦 2021年谈判药品在落地一个季度后的医疗机构配备情况,已于 2021 年上半年发表。而本篇报告旨在全面刻画各批次谈判药品的全链条落地进展,对医疗机构药品配备、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和门诊保障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并梳理了谈判药品落地尚存的难点、具有借鉴意义的地方实践经验,以期更好打通谈判药品落地“最后一公里”。本
3、报告建议:01 继续夯实谈判药品医疗机构配备继续夯实谈判药品医疗机构配备 目前,三级医院的谈判药品配备总体处于偏低水平,部分创新药品的可及性亟需提升。建议:国家医保和卫生健康部门加强指导,推动地方各级医保和卫生健康部门从以下方面加强谈判药品落地工作:明确医疗机构在新版目录发布后的 13 个月内召开药事会;将高值谈判药品费用进行单独核算,不纳入医保总额管理范围,给予三年过渡期后再纳入DRG/DIP 付费管理;将谈判药品不纳入医院品规数量、基本药物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药占比、次均费用等影响落地的考核指标范围;对医疗机构谈判药品配备数量开展考核或监测;将谈判药品配备情况、药事会召开情况纳入公立医
4、院绩效考核体系和合理用药考核。02 持续细化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持续细化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双通道”管理下,常见“双通道”药品范围较窄、处方外流机制未充分畅通、注射类药品使用不便等问题,部分地区还出现“双通道”变“单通道”的情况,谈判药品进院进一步受阻。建议:细化和完善“双通道”目录制定规则、建立处方外流机制、对药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关注医疗机构以药店供药代替“双通道”的现象。03 动态优化谈判药品门诊保障待遇动态优化谈判药品门诊保障待遇 目前,全国 8 个省份尚未统一建立针对性的高值药品门诊用药保障特药政策,当前的门诊慢特病政策的报销额度无法满足一些高值谈判药品的门诊持续治疗需求。建议
5、:尚未建立特药政策的省份尽快建立相关政策,各省结合医保基金能力提高现有门诊病种的支付限额,并随医保目录调整动态优化特药政策目录和调整门诊病种支付限额。一、医疗机构谈判药品配备水平有待提升,创新药的可及性还有较大改善空间一、医疗机构谈判药品配备水平有待提升,创新药的可及性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报告以 2021 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协议期内谈判药品中 193 种符合条件的药品1为样本,以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国家谈判药品配备机构查询”2公示的截至 2022 年 6 月底的药品配备信息为数据源,分析了历年谈判药品在医疗机构的配备情况。主要发现为:一、谈判药品在医疗机构的配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谈判药品
6、在医疗机构的配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全国约 3300 家三级医院为统计范围,大部分谈判药品仅覆盖我国不到 10%的三级医院。二、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疾病领域均存在创新药配备率低的问题。对于肿瘤领域,二、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疾病领域均存在创新药配备率低的问题。对于肿瘤领域,50 种肿瘤药品在全国 200 家肿瘤领域样本重点医院的进院进度3中位数为 45%,上市时间较短的新药进院率普遍低于45%。以我国发病率最高的非小细胞肺癌为例,早年谈判药品在样本重点医院的进院进度超过 90%,但 20202021年最新谈判药品的进院进度均不足 50%,一些疗效和安全性更优的新一代靶向药物的配备水平远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