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23 年 第 9 期 No.9 2023 DOI:10.14116/j.nkes.2023.09.007 114 中国出口内涵要素结构与外贸 高质量发展路径 马 涛 王楠倩 摘 要:本文借助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多生产要素视角下分解增加值贸易生产要素结构的单国模型。运用该模型将出口总值分解为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出口中进口国增加值和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分别对三类出口增加值进行要素结构解析,测算出资本和三种劳动力要素对出口贸易的贡献,最后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对各要素在增加值贸易中的贡献变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研
2、究期间,中国单位出口增加值中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的贡献总体呈上升趋势,高技能劳动力扩大了各行业创造增加值的差距。在此期间,出口规模正效应影响着多数行业的三类增加值;入世后,多数制造业的三类增加值受到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变动负效应和出口中进口国增加值变动正效应的影响,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则转变为受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变动正效应和出口规模负效应的影响,且多数行业的三类增加值受要素质量负效应的影响减弱。在新发展阶段,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关键在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四个产业和高技能劳动力、资本两种生产要素。通过提升上述产业资本和高技能劳
3、动力的投入数量和质量,攀升价值链路径融入国际循环,提升中国贸易增长韧性。关键词:增加值贸易;要素结构;高质量发展;国际循环;结构分解分析 一、引 言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跨境贸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沿着高质量发展路径前进。2020 年,中国政府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成功克服了中国外汇短缺、缺乏现代资本的发展瓶颈,为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促进了“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发展模式,这也是 1987
4、 年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提出“国际大循环”发展构想的初衷。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出口贸易产品中包含大量进口上游国家的中间品,同时出口产品中一部分也会成为下游国家的中间投入品,价值链上多个国家的生产与贸易合作形 马 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邮编:100732),E-mail:;王楠倩(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邮编:102488),E-mail:W。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90009)的阶段性成果。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23 年 第 9
5、 期 No.9 2023 115 成了贸易的国际循环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基础上的内外平衡,既要对内深化改革、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顺应和推进经济全球化,最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黄群慧,2020)。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探讨增加值出口贸易中内涵要素(factors embodied in export trade in value-added)的贡献结构问题,既可以研判中国对外贸易是否沿着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提升,也可以追溯中国贸易融入国际循环的渠道。江小涓等(2021)提出,国内国际循环双轮驱动,特别是外循环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增长表现优异的
6、重要解释因素。在全球生产体系下,国际循环特别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深度和广度起到关键作用,但是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并不能体现出贸易发展的质量问题,需要用一种新的方法进一步探讨贸易结构的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增加值创造高的生产要素,向服务型行业、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这是沿着价值链路径不断攀升的必经之路。本文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将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划分为出口国内增加值、外国进口增加值和间接增加值出口,量化出中国行业/产业层面出口贸易融入国际大循环的运行渠道,为研究贸易的国际循环绘制出了一个精细的结构“图鉴”。二、研究综述 在产品内分工下,国际贸易属性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就是全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