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目目 录录一、术式创新提高诊疗效果,内窥镜行业前景广阔一、术式创新提高诊疗效果,内窥镜行业前景广阔.4(一)诊断+治疗应用广泛,技术迭代推动内窥镜发展.4(二)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发展,国家政策正向助力.5二、硬镜:微创外科发展带动硬镜需求,技术革新提高诊疗效果二、硬镜:微创外科发展带动硬镜需求,技术革新提高诊疗效果.9(一)硬镜市场规模持续扩容,国产替代空间广阔.9(二)硬镜在微创外科手术应用广泛,微创外科兴起带动硬镜需求.10(三)4K 技术普及,荧光内镜占比将进一步扩大.13三、软镜:消化道早筛普及提高软镜渗透率,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三、软镜:消化道早
2、筛普及提高软镜渗透率,国产替代进程加快.16(一)软镜市场持续扩容,日本三巨头地位短期难以撼动.16(二)消化疾病诊断“金标准”,早筛率提高带动软镜需求.17(三)内镜耗材化趋势明显,一次性内窥镜前景广阔.19四、重点企业分析四、重点企业分析.23(一)澳华内镜:国内软镜龙头,4K 软镜进军高端市场.23(二)开立医疗:国产超声+内镜领军者,高端内镜产品陆续推出.24(三)海泰新光:底层光学技术集成者,整机业务拓展扩大增长空间.25(四)迈瑞医疗:国产医疗设备绝对龙头,高端功能内镜不断突破.26一、术式创新提高诊疗效果,内窥镜行业前景广阔一、术式创新提高诊疗效果,内窥镜行业前景广阔(一)诊断+
3、治疗应用广泛,技术迭代推动内窥镜发展内窥镜在内窥镜在医疗医疗领域的应用起着集举足轻重的作用。领域的应用起着集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用内窥镜是一种医疗成像器械,在诊疗过程中提供照明、摄像和通道等功能。其临床应用可分为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诊断功能主要是帮助医生在观测后做出疾病诊断或取病灶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治疗功能则是用于特定手术或协助植入治疗性人工产品。软镜在消化领域应用广泛,硬镜软镜在消化领域应用广泛,硬镜则则更多应用于微创外科。更多应用于微创外科。内窥镜按照成像原理可以分为电子内窥镜和光学内窥镜。光学内窥镜内部是物理光学系统,成像高保真,清晰度最高。电子内窥镜的内部结构是电路系统,镜体前部的传感器(
4、电荷耦合元件(CCD)或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进行内部传输。电子内窥镜外径更小,图像清晰度高;按照重复可以分为一次性能窥镜和可重复使用内窥镜。一次性内窥镜通常单次使用,可避免患者交叉感染风险,但通常比传统复用内窥镜成本更高;内窥镜还可以根据软硬程度分为软式内窥镜和硬式内窥镜。软镜主要通过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自然腔道进入,如胃镜、肠镜、喉镜、支气管镜等。硬镜主要通过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如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椎间盘镜、脑室镜等。图图 1:内窥镜分类内窥镜分类资料来源:新光维官网、头豹研究院、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从光学镜到电子镜,内窥镜从光学镜到电子镜,内窥
5、镜图像质量突飞猛进图像质量突飞猛进。医用内窥镜自 1806 年发明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硬式内窥镜阶段(1806-1932):1804 年德国法兰克福率先提出内窥镜的设想,法国外科医生 Dwsormeaux 首先用于人体进行泌尿系统疾病诊疗,被誉为内窥镜之父。半屈式内窥镜阶段(1932-1957):Wolf-Schindler 式胃镜意味着半可屈式内窥镜拉开了帷幕,前端具有可屈性;奥林巴斯在 1950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用性的胃内照相机。纤维内窥镜阶段(1957-至今):1957 年,Hirchowife 和他的研究小组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检查胃、十二指肠的光导纤维内镜原型。电子内
6、窥镜阶段(1983-至今):1983 年,美国 WelchAllyn 公司研制并应用高性能微型图像传感器(CCD)代替内镜的光导纤维导像术,宣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目前电子内窥镜已经成为主流技术产品。表表 1:内窥镜发展阶段内窥镜发展阶段阶段类型应用时间构成优点缺点第一阶段硬管式内窥镜1806 年 1932年硬管、光源直接观察胃结构自然光源太弱、硬质镜身令病 人痛苦和消化道穿孔风险第二阶段半可屈式内窥镜1932 年 1953年48个透镜可屈性,在胃内的弯曲 30-40度观察范围有限,病人痛苦第三阶段纤维内窥镜1957 年 至今光导纤维、照相机胃部回转自如,检查视野范围广,病人痛苦少图像清晰度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