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Work Together Win Together目录CONTENTS01 (一)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中国连续2022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累计完成产量44.3万套;中国连续九年稳居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全球销量占比或超50%。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部分突破,谐波减速器已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伺服产品也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部分替代进口产品。控制器也逐步实现自主化。领军整机企业,逐步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提升,领军企业产量超万台。出现了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塑料及化工用品制造业、金属加工等高
2、产和高用工量行业占比高;在涂层与封胶、搬运和上下料、加工等领域国产工业机器人具有较强竞争力,市场份额分别占54%、37%和35%。国产机器人的用户认可度显著提高,初步实现了研发批量生产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供应链已见雏形,工业机器人产业初步形成。存在着从低端到高端突破,从可用到好用的升级的基础和条件。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需求成为主要推动力,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447.76亿元。从不同类型的产品规模占比来看,家用服务机器人占比最大,达到65%;公共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服
3、务机器人分别占比25%和10%。家庭服务机器人通过不断融入智能语音、处理器、AI算法、通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家庭服务机器人的自主性、适应性、智能化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家居智能化需求。为降低劳动成本,增加服务机器人在多领域中的应用以替代人工正成为当前我国较新的发展趋势。在AI赋能加速迭代下,服务机器人仍将不断解锁新场景,行业成长空间巨大。(二)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n 国内高端市场被进口品牌占据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虽不断提升,但市场占比始终维持在30%的较低水平。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一般工业,汽车、高端电子领域仍然被国外机器人占据。高端医疗机器人与国外顶级产品差距较大。部分
4、领域的特种机器人国内还是空白。国外先进工业机器人厂商拥有丰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周边配套设备。我国的高端产品与技术极为匮乏。n 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缺乏周边配套设备n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与产品存在卡脖子和短板问题 国内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与产品质量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外在减速器方面始终处于垄断的地位。国内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方面,与国外高端产品相比差距明显。服务机器人中的关键部件如:雷达,视觉系统等也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n 国产工业机器人产品缺乏平台化技术支撑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整体竞争力欠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支撑不足,缺乏原始创新。产品不具备平台化,没有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和技术共享生
5、态。如服务机器人的操作系统。国产工业机器人整机可靠性与寿命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实现快速发展。n 国产工业机器人产品可靠性低,处于可用到好用的爬坡阶段n 产品研发与技术转化机制、功关机制需要创新 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产学研用机制发挥不好,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机器人产业的全面赶超,需要机制创新来支撑;国产机器人的技术突破,需要探索新路径。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以应用带动产品开发,补足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研发仿生感知与
6、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强化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推动用产学研联合攻关,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检测认证能力。(三)增加高端产品供给面向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