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脉”双碳“政策走向,探索能源转型之路 能源改革宏观洞察 2021 年 5 月。遵循严格的方法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我们通过对中国经济、产业和商业进行严谨、实用和创造性的研究,为公众和商界提供融合全球智慧的专业洞见,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先智库。我们的研究团队汇集了绿色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管理领域的一线专家、深耕前沿技术的研发工程师、参与行业政策和标准制定的专家学者,也聚集了来自业界各科研院所的学术界领袖、为企业掌舵的管理层,以及来自于通讯、信息安全、互联网、管理咨询、市场研究等领域的生态伙伴专家。我们的研究内容涵盖行业、技术、宏观等方面,同时基于自身发展以及所提供的企
2、业咨询服务中的积累,将深入探讨企业战略、研发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品牌推广等话题,并与社会积极分享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一线调研,以数据驱动分析,实现深层价值提炼,进而帮助企业中高管理层把脉宏观,见微知著,助力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把握时代机遇、加速变革转型。施耐德电气 商业价值研究院介绍前言 11“双碳”目标发布 22 能源改革持续推进 42.1 国家层面 6 2.2 区域维度 9 2.3 行业维度 13 能源行业 13 工业行业 18 建筑行业 20 数据中心行业 22结语 25关于作者 26 目录CONTENTS1 1 1注 1气候经
3、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2021年4月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 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 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然而到目前为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有限,与理想的要求相距甚远。一个关键原因是所谓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的收益由个体享有,而产生的危害则由社会承担1。例如,钢铁厂、化工厂的生产活动为自身带来盈利,但造成的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由整个社会来承担。正是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自发纠正过度的碳排放行为,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需要由全社会共同面对,大部分企业在自我约束排放行为时的动力相对有限
4、。然而气候变化的影响是超长期性的,个体缺乏动力去关心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人类利益,而为了纠正这样的负外部性,政府公共政策的干预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国家“双碳”目标下,地方政府主动应变,推动区域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能源、工业、建筑、数据中心等高能耗行业纷纷做出回应,加快行业节能降碳步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从“双碳”目标出发,分别从国家、区域、行业三个维度,梳理了过去一年时间里能源改革相关的主要政策。通过对政策的解读
5、及对未来一段时间里政策方向的预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正经历着的这场深刻的能源体系变革中,绿色能源管理的理念及相关技术将承载着推动中国能源体系转型升级、为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最终目标的达成一定是在全国“一盘棋”之下,区域与行业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采取“分步走”与“多中心”的协调方式来实现。希望我们的总结,能够带给中国的行业、地区及企业以价值参考。前言21 双碳”目标发布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由此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国家及各部委领导
6、人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及“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央更是出台多项纲领性文件。“双碳”目标的实现实质是以能源为主的系统工程,涉及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低碳化发展。据统计,202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较10年前增长38%(如图1所示)。随着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长,碳排放也持续攀升。“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必然不断增加。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测算:延续现有发展模式,中国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到2030年达到50亿吨标准煤,相应的全社会碳排放增长至121亿吨。中国既要控制碳排放,又要保增长,这给“双碳”目标的达成带来了巨大挑战。数据源:国家统计局,施耐德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