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 摘要摘要 本报告总结了2022 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的成果。此次调查于 2022 年 10-11 月展开。在此期间,项目团队与行业协会合作,对来自已经受到或即将受到碳价影响的中国碳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代表,尤其是来自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首个覆盖行业发电行业的代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除发电行业外,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被认为是对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准备最为充分的重点排放行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被认为最有可能在 2024 年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超过 40%的发电行业受访者预计,其所在企业将需要从市场上购买配额来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注:2022-2023 年)的履约。本次
2、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碳价水平将逐步上涨,且碳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也会日益增加。受访者还对中国在2030 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关键词关键词 碳价,碳排放交易,碳市场,公共政策,利益相关方调查,中国 推荐引用推荐引用 Slater,H.,王庶,黎瑞鑫,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2023年2月,ICF,北京 通讯地址通讯地址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2号北京银泰中心C座3125单元,邮编100022 电邮: II 致谢:致谢:本调查由 ICF 国际咨询公司开展,美国环保协会、能源基金会和挪威环境局给予了大力支持。报告执笔人感谢所有为本报告作出贡
3、献的其他组织和个人。我们也非常感谢以下行业协会、企业及其代表协助发放调查问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感谢 ICF 国际咨询公司的贾士伟对本调查项目的执行和项目管理提供的大力支持。中国碳论坛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 Frank Jotzo 教授一起发起了 2013 年的首次调查,并随后负责管理后续调查项目的执行,直至 2020 年。多年来,中国碳论坛总经理卫诚然(Peter Edwards)为调查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报告执笔人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III 目录目录 目录.III 执行摘要.V
4、概述.1 中国碳排放交易动态.3 调查受访者.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9 碳价预期.17 自愿碳市场/抵消机制.21 排放交易的准备程度.23 碳价对投资的影响.28 碳边境调节机制.31 项目合作伙伴.32 项目资助方.32 IV 缩略词:缩略词:CCER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机制)CDM 清洁发展机制 CNY 人民币 CO2 二氧化碳 ETS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GDP 国内生产总值 GHG 温室气体 MEE 生态环境部 MRV 监测、报告和核查 NDRC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TCE 吨煤当量 tCO2 吨二氧化碳 V 执行摘要执行摘要 2022 年中国碳价调查于 2022 年 10
5、 月和 11 月展开,共收集了 465 名利益相关方对中国碳价现状和未来的预期。虽然不能因此宣称本调查具有充分代表性,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利益相关方对于中国未来碳价的预期。自 2013 年以来开展的类似调查为本次调查奠定了基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中国碳市场的发展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间,中国相继启动了八个地方碳市场。这些地方市场对配额分配机制、覆盖行业、抵消机制的使用以及各类衍生品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中国于 2015 年巴黎协定达成前夕宣布将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使得全国碳市场自 2021 年 2 月起正式具有合法地位。该文件规
6、定了各级政府、控排企业以及第三方核查责任的相关细节。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最初仅纳入了发电行业,随后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覆盖其他重点排放行业。2021 年 7 月,位于上海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进行了首批交易,开盘价为 48 元/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首个履约周期于 2021 年 12 月 31 日结束。截至首个履约周期结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了电力行业的 2162 家控排企业,这些企业的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 45 亿吨。自 2021 年调查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发展呈现出几个方面的关键进展。2022 年 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一项新的 2022 年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