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hoto by Kevin Peschke,Kearney,Chicago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出海:本地化运营实战在汽车新能源化浪潮下,中国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已取得规模与技术实力的双重领先;随着海外市场新能源渗透加速并推进产业链本地化,出海将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的重要增长战略。科尔尼认为,中国企业逐鹿海外需实现深刻理解市场、合理运营布局、沉淀组织能力和有效成本管控四大成功要素,方能有效应对全球化机遇与挑战。2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出海:本地化运营实战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欧美本地化供应大势所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率先突破爆发瓶颈,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688.7
2、万辆,渗透率达 26%,全球销量占比达 61%(见图表 1)。?:?1625E24E23E22212019181726E+53%+23%0.91.32.12.33.36.611.314.217.921.525.6?1.11.11.23.26.98.39.710.711.77.03.81.81.15.92.81.40.74.52.11.00.53.31.50.70.42.70.90.32.31.40.90.7CAGR 21-2615%27%42%40%40%0.6?1?通过多年投资布局,且受下游市场率先发力的推动,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上游产业领域亦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在电池领域尤为突出(见
3、图表 2)。1.电芯制造: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占据全球六成以上产能,独占全球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并与日韩企业在三元锂技术路线上同处领跑地位。2.电极材料:以容百科技、巴莫科技、贝特瑞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占据全球九成以上产能,不仅供应中国的电池厂商,还大规模供应日韩电芯企业。3.电池生产设备:以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生产了全球近八成的电池制造设备;相比于日韩企业聚焦单体设备,中国领先设备供应商(如先导智能)具有前道、中道、后道各环节在内的一体化交付能力。4.电驱/电控领域:中国企业亦在逐步打破博世等老牌跨国集团在汽车动力总成方面的垄断性优势,目前已做到部分替代,但仍需在扁线
4、电机等领先技术上持续迭代与追赶。?2?90%?86%?79%?64%?61%?40%?2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出海:本地化运营实战欧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在加速追赶,相关产业链存在巨大增长空间。但另一方面,当前欧美动力电池供应高度依赖中国和日韩企业,产品与原材料均高度依赖进口。欧美国家在地缘政治、分散供应链风险、促进本土就业等因素驱动下,出台了一系列关税和补贴政策来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本地化。1.欧洲:建立开放的本地化电池产业链,是中国企业进入的关键机会欧洲已推出多项法规与补贴政策,加速本地产业链发展。具体包括:建立欧洲电池联盟(EBA),促进本地产业链合作:EBA由欧盟委员会在2017年发起,现有
5、750+成员,覆盖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EBA作为半官方生态联盟,加速孵化 Northvolt、Verker、ACC、Freyr等新兴欧洲电池厂。开展国家补贴:欧盟委员会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批准了两项针对电池产业的“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提供61亿欧元公共资金支持动力电池的技术研发和产能建设。立法明确本地化目标:2022年以来,相继出台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和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明确提出动力电池在欧盟境内的制造占比要求,并提高了电池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碳足迹披露要求。伴随“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逐步落地,未来欧洲动力电池进口门槛将不断升高,本
6、地建厂的性价比则日益凸显。20218718%?19%17%46%2%16%?18%82%?3?GWh?:?3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出海:本地化运营实战LG、三星与 SKI 三大韩国动力电池供应商凭借其在欧洲市场的经验,率先布局建设欧洲产能,2021 年三家总产能占比超过 80%(见图表 3);欧洲本土动力电池企业虽获得政府支持,但技术较弱,投产、爬坡速率也相对较慢;中国企业则通过技术领先优势、下游汽车厂出海支持而逐步落地欧洲生产基地。预计未来欧洲动力电池本土产能格局将从韩国企业主导转变为中、韩、欧洲本土企业三分天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除了电芯厂商直接投资建厂外,上游的原材料和设备厂商也可以通过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