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张 杰11、背景介绍2、全钒液流电池储能3、南瑞钒电池技术4、钒电池的成本与能耗5、运行优化与应用实践6、商业模式与示范建议一、背景介绍 1、政策背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已明确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力争2 20 03 30 0年年前前二二氧氧化化碳碳排排放放达达到到峰峰值值,努努力力争争取取2 20 06 60 0年年前前实实现现碳碳中中和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0年,我国风、光发电利用率进一步的提升的同时,弃弃风风电电量量却却同同比比上
2、上升升0 0.5 5%;弃弃光光电电量量5 52 2.6 6亿亿千千瓦瓦时时,与与上上年年基基本本持持平平,消消纳纳压压力力凸凸显显。截止2021年3月,全国已经有已有17省份发布文件明确提出新能源配储能,配置比例5%-20%不等。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部署未来能源领域重点工作:构构建建以以新新能能源源为为主主体体的的新新型型电电力力系系统统。预计,中国新型储能在2030年之后会迎来快速增长,2060年装机规模将达4.2亿千瓦(420GW)。一、背景介绍 2、技术背景 从传统电力系统迈向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新能源装机比例逐步攀升成为电力系统主体,然而会引起系统转动惯量降低和发电出力
3、精准预测能力降低的问题。如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是成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储能也因此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3 新型储能技术能有效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具有积极作用,对保障能源安全高效利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发改委、能源局),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30GW)以上。一、背景介绍 输电线输电线配电线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1.提高新能源消纳2.
4、AGC辅助调频3.功率控制和无功补偿4.黑启动1.削峰填谷2.一次调频3.补充缺口容量4.有序供电管理1.峰谷套利、节省电费2.改善电能质量3.需求侧响应4.备用电源5.能效管理43、储能应用 大规模电力储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支撑环节,具有削峰填谷、平滑电网波动以及提高电能质量等重要作用。火电厂核电厂燃气厂水电厂风电、光伏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智能家电分布式电源智能楼宇能源网络信息网络能源生产侧数据采集能源生产侧系统控制能源输配网络数据采集能源输配网络系统控制能源用户侧数据采集能源用户侧系统控制计算中心交易中心控制中心能量流信息流 通过多能融合、多技术集成、多品类输出的互联
5、网整体能源解决方案,将能源网、物联网、互联网三网耦合,实现能源高效转化、梯级利用、最优配比,满足用户端多品类能源需求,实现能源有效利用。5一、背景介绍 4、储能国家政策未来,将重点围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等技术方向开展相关研究,促进能 源科技进步;提升储能等领域装备的技术水平;推动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开展电化学储能等调峰试点;支持能源各环节 各场景储能应用,着力推进储能与可再生能源互补发展;支持新能源微 电网建设,形成发储用一体化局域清洁供能系统;积极培育配售电、储 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市场主体。(2020年年12月月21日日发发布布)2021年4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
6、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 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 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 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4月25日国家能源局,关于报送“十四五”电力源 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工作方案的通知重点支持每年不低于20亿千瓦时新能源电 量消纳能力的多能互补项目以及每年不低 于2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消纳能力的源网荷 储项目。6一、背景介绍 4、储能国家政策发发布布主主体体发发布布时时间间相相关关政政策策主主要要内内容容国国务务院院2014年年6月月7日日能能源源发发展展战战略略行行动动计计划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