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的第十一年,也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进程快速推进的一年。“信息无障碍”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及价值不言而喻。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是全面建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迫切需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已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交流无处不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等等。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对于视力或听力存在损伤、疾病或在特定情境下存在障碍的人群,信息获取的难度大大增加。如何在信息化社会中实现平等的信息交流,是当
2、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市面上不乏针对信息无障碍的研究,但大多从单个维度进行阐述,如对信息无障碍概念的阐释、对障碍人群的调研洞察、对信息无障碍案例的宣传等等,缺乏针对信息无障碍的系统化研究。这份报告旨在从理念、需求和供给三个角度切入,系统性地梳理信息无障碍的理念、需求与案例实践,让社会大众更全面地理解信息无障碍的内涵、价值、当前的发展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力求呼吁更多人关注信息无障碍的议题,吸引更多人投身到信息无障碍的事业当中。前言研究说明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核心结论1 概念解读:从个体走向普同的信息无障碍1.1 理念认知演变:信息无障碍强调服务于所有人1.2 受益群体分析:视障听障人群
3、是重点受益群体1.3 障碍视角取向:从功能导向视角分析障碍问题2 需求洞察:基于ICF视角的人群障碍分析2.1 需求洞察概览2.2 视障人群洞察2.3 听障人群洞察3 案例实践:信息无障碍体系化多元化发展3.1 体系化发展:信息无障碍的案例实践渐成体系3.2 多主体共创:多主体合作助力信息无障碍发展3.3 多学科参与:高校多学科参与研究信息无障碍4 前沿展望:信息无障碍的未来发展趋势4.1 政策层面:无障碍立法正在推进,无障碍实践将有章可循4.2 认知层面:无障碍通用价值推广,理念纳入产品生命周期4.3 实践层面:无障碍技术开放共享,信息技术赋能潜力激发4.4 宣传层面:大众传播渠道多样化,无
4、障碍人才将日渐增多结语附录参考文献报告编撰团队出品团队介绍版权声明案头研究 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学术文献、调研报告等网上公开资料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为报告论点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撑。深度访谈 通过对信息无障碍领域的专家、重点受益人群及陪护人员开展深度访谈,收集一手研究数据,共访谈58人,具体信息见下表。受访者类型身份角色受访人数政府/事业单位无障碍改造、无障碍标准制定、无障碍技术研发等方向资深专家等4企业无障碍相关企业管理者、互联网企业中的无障碍理念倡导者、无障碍开发工程师等7高校从事无障碍领域研究的老师、学生等3重点受益人群存在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人群31陪护人员视障、听障人群的家人、护工等1
5、3合计58问卷调研 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向不同类型的视障、听障人群发放问卷开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28份。问卷数据结合中国残联的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中关于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的性别、年龄和残疾等级的分布数据进行加权处理,使数据结论更具总体代表性。报告框架报告的整体框架主要由理念侧、需求侧和供给侧三部分构成。理念侧:梳理信息无障碍的概念、阶段和主体的演变,分析信息无障碍理念的认知现状、重点受益对象与研究切入视角。需求侧:分析重点受益人群信息交流障碍的形成成因、具体表现和场景特征,以及障碍背后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供给侧:体系化梳理信息无障碍的实践案例特征,分析典型案例,为信息无障碍未来的发展提
6、供解决方案参考。理念侧概念认知需求侧需求痛点供给侧解决方案信息无障碍研究的报告框架分析框架 以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的 国 际 功 能,残 疾 和 健 康 分 类 (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 ICF)为理论参考,采取功能取向(functional approach)的障碍研究视角,结合调研所得,梳理出基于ICF视角的障碍分析框架(见右图),从功能损伤、活动限制、参与阻碍切入,阐述视障、听障人群在不同层面的障碍状况,并分析影响障碍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障碍状况功能损伤活动限制参与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