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分析师:吴起涤 执业登记编号:A0190523020001 储能指数与沪深 300 指数走势对比 资料来源:同花顺 iFinD,源达信息证券研究所 投资评级:看好(首次)-40%-20%0%20%40%60%80%100%120%2022/032022/082023/01000300.SHCI005477.CI政策需求共振,国内储能扬帆起航 储能专题研究系列一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研究 投资要点 政策端:“双碳”目标正加速,能源转型推动储能发展 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双碳”目标,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碳
2、中和的关键路径,但由于电网消纳能力有限,能源转型带来诸多挑战。储能能够有效提升电网接纳清洁能源的能力,解决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带来的电网安全稳定问题。需求端:经济性改善+电站配储拉动储能需求 一方面,我国在原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探索独立储能新模式,储能的经济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各省市分别对大型风光电站提出配储要求。我们预计2023年我国储能需求为24.6GW/53.6GWh,同比87.0%/104.3%。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进一步提升,预计我国新能源的配储比例与配储时长都将提升,预计至2025年我国储能总需求将达到64.4GW/158.2GWh,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2
3、.7%/60.8%。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电化学储能发展迅速 因成本低、寿命长、技术成熟,物理机械储能,尤其是抽水蓄能应用广泛,但受地理环境制约、投资高、建设周期长等影响发展渐缓;电磁储能和光热储能综合效率高,但尚处于技术开发阶段;电化学储能性价比高,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随成本的逐渐降低,我们认为电化学储能将是新型储能的主要应用类型。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优质公司:1)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2)变流器:阳光电源、固德威。3)系统集成:南网科技、国电南瑞、四方股份。风险提示 配套政策落地风险;新能源装机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技术颠覆风险。2 目录 一、能源结构转型趋
4、势明确,储能重要性不断凸显.4 1.“双碳”目标正加速,能源转型趋势明确.4 2.电网消纳能力有限,能源转型带来诸多挑战.6 3.储能在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要性不断凸显.7 二、商业模式不断改善,储能需求快速放量.9 1.探索独立储能商业新模式,破解储能收益难题.9 2.国内外装机量快速提升,配储有望成为主流发展模式.10 3.电站规划装机加速,市场空间潜力庞大.13 三、技术路线多点开花,商业化进展持续推进.15 1.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电化学储能为业界主流方向.15 2.电化学储能系统是以电池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控制系统.17 3.中游部件制造:产业链核心环节,储能成本下降的关键.19
5、 四、投资建议.22 五、风险提示.23 图表目录 图 1:零碳路径能源排放模型.5 图 2:零碳路径模型能源排放结构图.5 图 3:电网消纳能力阶段图.6 图 4:典型日光伏功率曲线.7 图 5:弃光机理图.7 图 6:弃风机理图.8 图 7:储能应用场景.8 图 8:全球累计储能装机规模.10 图 9:国内累计储能装机规模.11 图 10:2022 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各技术占比.17 图 11:全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17 AUaXlYjZ9XlWrYtWrYaQaO8OtRpPoMpMlOoOtPiNoOmQ9PnNvMxNsPtOvPnNrN 3 图 12:电化学储能产业链.1
6、8 图 13:电化学储能系统结构示意图.18 图 14:锂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19 图 15:电池管理系统主要功能.20 图 16:能量管理系统功能框架图.21 图 17:电池过充热失控过程.21 表 1:2022 年碳中和主要政策梳理.4 表 2:主要储能模式收益来源.9 表 3:各省份主要配储政策.11 表 4:我国储能装机需求预测.13 表 5:储能技术对比.15 表 6:不同类型储能变流器差异.19 4 一、能源结构转型趋势明确,储能重要性不断凸显 1.“双碳”目标正加速,能源转型趋势明确 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气候变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气候变暖成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