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白皮书版权属于北京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并受法律保护。转载、编摘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主主任:任:潘润红副主任:副主任:黄程林、庄文君编委会成员编委会成员(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陈起、方兴、龚光庆、黄登玺、寇冠、李晓敦、李肇宁、万化、王超、王健宗、王铿、王磊(太保)、王磊(蚂蚁)、王平、巫锡斌、吴择金、许宝东、应志伟、俞枫、喻华丽、詹志辉、赵焕芳编写组成员编写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鲍力成、陈晨、董琦、冯浩、傅杰、高海隆、高靓、葛明
2、嵩、胡祎然、黄小芮、黄章成、孔宇飞、李成、李泽远、梁腾文、廖旺胜、刘剑、刘静、钱江、盛沛、时煜坤、史春奇、陶建萍、万琳、王锋、王光中、王秋卉、王雪黎、邬佳伟、吴鑫涛、武竞、徐崚峰、薛祥杰、叶茂城、赵可、郑植、周建平、朱明杰执笔人执笔人(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鲍思佳、王帅强主编单位:主编单位:北京金融信息化研究所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参编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
3、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蓝象智联(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金智塔科技有限公司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具有重要战略资源地位和核心科学决策作用。在数据融合计算需求激增和数据安全保护趋严的背景下,隐私计算技术作为保障数据融合使用过程中数据隐私安全的有效技术手段,成为金融数据流通领域的主要探索方向。金融机构已经从产业侧、应用侧和产学研用生态三个维度开展隐私计算技术在技术
4、发展、平台建设、场景实践、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随着隐私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融合多项技术的组合方案,更好地满足多样化业务需求。隐私计算技术在金融业应用还处于初期探索和应用试点阶段,仍面临法律合规风险高、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示范效应和规模化应用场景欠缺、赋能金融业务不明显、异构平台互联互通难等诸多挑战,亟需完善隐私计算金融应用合规指南,提升技术性能和标准化服务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性度量体系,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对外输出互联互通能力,共享行业应用实践与先进经验,切实提升金融业隐私计算应用安全水平。一、概述.1 1二、隐私计算技术发展现状.2 2(一)多种技术繁荣发展.2(二)
5、技术融合发展与应用.4(三)隐私计算安全验证方式及主流平台.6三、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隐私计算的应用与实践.1515(一)逐步开展隐私计算平台建设.16(二)通过隐私计算融合不同渠道的数据.18(三)不断探索隐私计算应用场景.21四、隐私计算金融应用生态不断完善.2525(一)推进异构平台互联互通,避免形成“计算孤岛”.25(二)技术与数据协同引入,快速实现外部数据链接.28(三)开展标准检测认证,保障隐私计算金融应用安全.29五、隐私计算在金融业应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3030(一)金融应用面临合规风险.30(二)技术与产品性能和安全性亟需提升.32(三)金融应用基础设施有待完善.35(四)示范效
6、应和规模化应用场景欠缺.37(五)异构平台互联互通仍存在障碍.38六、多措并举推动隐私计算在金融业合理合规地应用.3939(一)强化隐私计算金融应用的顶层设计.40(二)以应用促进隐私计算技术与产品性能和安全性提升.41(三)探索建立金融业共享共用的隐私计算基础设施.42(四)积极推广试点示范与可规模化应用的场景.43(五)大力推动隐私计算异构平台的互联互通.43风险防控一:隐私计算应用企业评分授信.45风险防控二:基于多方安全数据分析平台的金融反诈应用.48风险防控三:基于纵向联邦学习技术建立个人信贷风控模型.52风险防控四:基于多方安全知识图谱计算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54风险防控五: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