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行业观点:降本诉求日益浓厚,钠电大趋势无忧。降本诉求日益浓厚,钠电大趋势无忧。相较于锂电,钠电能量密度较低,产业发展不成熟,但长期成本竞争力显著。钠电、锂电制造工序、良率相近,规模化后制造费用基本相近,钠电成熟期物料成本约为 0.27 元/wh,而锂电在 20万元锂价时物料成本为 0.42 元/wh,对应单车成本可下降约 4000 元。此外,钠电高低温性能、安全性更佳,亦成为钠电产品有力卖点。产品指标持续升级,应用场景不断打开。产品指标持续升级,应用场景不断打开。目前钠电产品正处于迭代中,目前循环 1500+次、能量密度 140wh/kg 的产品指标已满足 A0
2、0、两轮等场景应用要求。我们预计 23 年开始,两轮车、低速电动车等将逐步开启应用,预计 2026年钠电装机需求量超 110Gw。电池制造:电池制造:供应链管控供应链管控&一体化盈利兑现度高。一体化盈利兑现度高。钠电池的低成本应用领域将对制造厂的降本具有很强的要求,供应链管控&材料一体化是关键。从价值量占比看,正极、负极、电解液分别占成本 30%、18%、30%,具有产业链延伸能力企业盈利兑现度强。材料体系:层状氧化物材料体系:层状氧化物&硬碳负极为产业化路径主流。硬碳负极为产业化路径主流。1)正极材料:普鲁士路线低成本、容量相对较高,但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差。层状氧化物成本适中,容量较高且与三
3、元工艺相近,有望率先量产。聚阴离子循环性能佳,但倍率性能、容量较低,产品仍需迭代。2)负极材料:生物质硬碳目前指标最佳,将率先放量,核心在于资源端的锁定。从中长期看,沥青基在规模化、成本上潜力更大。生产工艺与石墨负极相差较大。3)电解液:溶质以六氟磷酸钠为主,无需向 NaFSI 等领域迭代,醚基电解液性能更佳,工艺与现有六氟磷酸锂协同性较强。4)其他:隔膜可以选用成本更低的玻璃纤维,负极采用铝箔。投资建议:钠电产业化将至,新旧厂商均有望受益,我们推荐:宁德时代:钠电产业化领军者之一,电池指标性能优异,规划 2023 年实现产业化;多氟多:六氟磷酸钠龙头,布局一体化钠电池产业链;振华新材:钠电材
4、料龙头,下游客户优质;贝特瑞:负极行业龙头,硬碳材料研发领先;元力股份:硬碳材料新星,具有工艺协同、原材料供应优势。风险提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市场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 内容目录内容目录 一、产业化:伴锂起舞,处于量产前夕.4 1.1 前世今生:锂价高企,钠电重回舞台.4 1.2 应用场景:低成本诉求下,场景不断打开.4 二、材料体系:协同与变革,规模化能力为核心.8 2.1 正极:三类路线各有应用场景.8 2.2 负极:规模化能力为核心.12 2.3 电解液:体系变化,工艺延续主流.16 三、投资建议.17 四、风险提示.17
5、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表 1:钠、锂电池发展进程.4 图表 2: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性能对比.5 图表 3:磷酸铁锂-碳酸锂敏感性分析.5 图表 4:钠电物料成本拆分.6 图表 5:钠电、磷酸铁锂成本曲线.6 图表 6:储能套利测算.7 图表 7:钠电应用场景比较.7 图表 8:钠电替换后产品价格下降幅度.7 图表 9:钠电池需求测算.8 图表 10:钠离子电池主流正极材料分类.9 图表 11:钠离子电池主流正极材料各自工艺.9 图表 12:传统层状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性能.10 图表 13:PBAs 的三种合成方法.11 图表 14:PB 及 PBAs 复合材料及性能.11 图表
6、 15:聚阴离子化合物 Na3V2(PO4)3 的晶体结构图.12 图表 16:部分钒基聚阴离子型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参数和性能水平.12 图表 17:硬碳&软碳生产流程.13 图表 18:负极材料对比.13 图表 19:钠电负极分类.14 图表 20:钠电负极原材料分类.14 图表 21:碳化机制.15 图表 22:硬碳常见掺杂元素.15 aVeZbZaYbUbUcWaY8OcMaQtRnNsQpMkPnNsRlOqRsObRoPrRMYnMtRNZpMsM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3 图表 23:碳材料复合可提高硬碳负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16 图表 24:使用次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