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 2022年12月 全光网络协同发展研究报告全光网络协同发展研究报告 (20222022 年年)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本报告本报告版权属于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应注明注明“来源: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前前 言言 随着家庭娱乐品质的提升和在线教育的普及,超高清 8K 视频、强交互云游戏和 VR 教育等家庭
2、高品质业务逐步涌现,更大带宽、更低时延和更高稳定性的网络承载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在云计算应用快速发展以及相应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企业业务迁移上云进程加速,企业多样化场景和差异化诉求对承载网络的带宽、时延、可靠性、安全性、管理运维便捷性等均提出更高要求。“双千兆”网络作为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有力的支撑了垂直行业市场应用,为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专线注入了新的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于 2021 年初下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作为未来三年内指导行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作为“双千兆”业务和应用的关键承载底座,光网络高品质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构建光接入网与光传送网多维协同的端到端全光网络,借助 PON 接入网络的低成本、广覆盖以及 OTN 传送网络的确定性品质承载等关键特性,以助力家宽提质、企业差异化承载、一体化建设运维服务等全流程多样化的业务体验。本研究报告在介绍全光网络协同典型应用场景的基础上,从推动全光网络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全光网络协同“三横四纵”总体架构并分析了相关的转发层、连接协议层、管控层等多层协同关键技术,并对全光网络协同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目前全光网络协同的诸多关键技术和应用验证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设备形态、组网运营模式、控制协议实现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将由“应用驱动、技术创新、运维支撑”三
4、个方面来定义和牵引:在应用驱动方面,通过新的应用需求牵引技术落地;在技术创新方面,聚焦网络协同技术,推动标准化工作开展;在运维支撑方面,探索新的运维流程和模式,面向行业客户实现一体化的运维服务。全光网络协同未来发展需要业界产、学、研、用的共同参与,加速推动产业与生态走向成熟。目目 录录 一、概述.1 二、全光网络协同应用场景.1(一)家宽业务提质提速,端到端高品质承载需求凸显.2(二)企业用户入云加速,差异化承载和一体化管控需求迫切.4 三、全光网络协同总体架构.7 四、全光网络协同关键技术.11(一)设备转发协同.12(二)连接协议协同.18(三)管理控制协同.23(四)策略编排协同.25
5、五、总结与建议.27 图图 目目 录录 图 1 全光网协同架构.9 图 2 全光锚点可能的部署方式.12 图 3 入云节点与云网关对接方式.13 图 4 全光网协同架构时延分段.13 图 5 专网切片实现行业间的网络隔离.15 图 6 业务切片实现业务级的差异化承载.16 图 7 不同可靠性对应的端到端保护方案示意.18 图 8 连接协议层协同架构.18 图 9 基于日历按需调整带宽.20 图 10 端到端 OAM 协议协同示意图.23 图 11 管理控制层协同整体架构.23 图 12 策略控制层协同架构.26 表表 目目 录录 表 1 VR 教育体验指标.2 表 2 8K 视频网络指标要求.
6、3 表 3 云游戏网络指标要求.4 表 4 网络可靠性需求与保护模型的对应关系.17 全光网络协同发展研究报告(2022 年)1 一、一、概述 随着家庭娱乐品质的提升和在线教育的普及,超高清 8K 视频、强交互云游戏和虚拟现实(VR)教育等家庭高品质业务逐步涌现,需要网络具备更大带宽、更低时延和更高稳定性。另一方面,不同企业的上云场景和诉求多样,对网络的带宽、时延、可靠性、安全性等提出较高要求。如何在以集中高效的方式管理企业网络的同时实现便捷安全的入云,是当前的网络诉求之一。以千兆光纤网络与 5G 网络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建设工作是近年来宽带网络建设的重点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