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月 目录 未来银行呼唤新的能力评价和指南体系 未来银行以数字化、 智能化、 开放化为基本经营范式 从 “三化” 到 “透镜”(OPTICS) 能力体系 “透镜”(OPTICS) 能力体系的初步构建 指标体系的定量检验和修正 “透镜”(OPTICS) 能力体系不是标尺, 重在指南, 定位当下, 透视未来 附录 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过程 年春, 在疫情的突袭之下, 各行各业都遭遇了一场重大的生存考验。 对银行业而言, 这也是一次外部环境对自身产品能力、 运营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等的压力测试。 但同时, 风险往往也隐含着机遇, 这次疫情加速了银行的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 部分数字化能力 领先的银行反而
2、取得了积极性的成果。 事实上, 银行在近几年来就逐渐开始了关于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银行、 智能金融、 数字普 惠金融、 开放银行、 敏捷组织等创新理念和实践的探索, 而在当下审视这些战略选择, 已不 再是从长计议、 锦上添花的可选项, 而是未来主导命运甚至生死攸关的必由之路。 但转型之路从来不易。 诚如某大型股份行行长在月里的一封公开信所言:“跟随客户走 入新的生态场景, 却发现自己才是陌生人; 努力打造数字化经营能力, 却发现基础设施的 筋脉还不通畅; 想要搭上科技变革的快车, 却感觉组织进化速度还跟不上; 想让组织更加 轻盈, 却发现文化的不够开放和包容让我们步履蹒跚。 ” 沧海横流, 方
3、显英雄本色。 每一个银行业的有识之士都正在或应该开始思考: 未来银行的 形态和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具备什么样能力的银行才有可能在这股浪潮中脱颖而出、 挺立潮头? 如何重塑组织、 技术、 人才和产品, 打造这些适应未来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否又 有一个普适的评价标准? 为回答这些问题, 本报告将为有远见的银行从业者提供一面透镜 (OPTICS) , 这是一套针 对未来银行的组织 (Organization) 、 产品和服务 (Product and Service) 、 技术 (Technolo- gy) 、 信息 (Information and Data) 、 人才 (Caliber) 、
4、创新投入 (Spend) 等六大能力维度的 评估体系。 它将助力业界同仁认识当下, 透视走向数字化、 智能化、 开放化之路。 序言 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多套完整的商业银行评价 方法,“以评促建” , 指导银行的经营能力建设。 美国较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是由美联储和货 币监理办公室 (Offi 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等监管机构在上世纪年代开 发的 “骆驼评级制度”(CAMELS) , 适用于全美 所有银行和信用合作社, 也被美联储推荐给各 国银行监管机构。 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于 年推出ARROW (Advanced Risk-responsive
5、 Operating Framework) 风险监管框架, 将风 险分为商业模式、 风险控制、 监督和公司治理 大类共个小组, 以评估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 概率; 年起又实施新的 “金融机构系统性评 未来银行呼唤新的能力评价和指南体系 估框架 (Firm Systematic Framework, FSF) , ” 从行为监管角度出发, 评估一个公司的经营是 否把消费者利益和市场诚信放在核心位置。 借鉴CAMELS制度和巴塞尔协议III, 我国银监 会于年探索出针对大型银行的 “腕骨” (CARPALs) 监管评价体系, 由个维度项指标 构成, 突出强调风险集中度、 资本充足率、 操作风 险等问
6、题。 年, 中国银行业协会推出了一套 崭新的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 “陀螺评价体系” (GYROSCOPE) , 从个维度项指标入手对商业 银行的稳健发展能力进行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 表 归纳了这些评价方法的具体维度和指标。 商业银行的传统评价侧重稳健, 疏于关注创新 . 03 表 : 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传统评价方法 从表可见, 这些由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协会 主导的银行评价体系涵盖全面, 充分评价了商 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情况, 较好地指导了银行的 传统经营能力。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服务于监管, 侧重于反映当下时点的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 防范监测, 即注重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 但是, 这些体系并不能恰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