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西计算机团队华西计算机团队2023年1月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仅供机构投资者使用证券研究报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分析师:刘泽晶SAC NO:S1120520020002邮箱:新能源IT系列(十二)新型电力系统视角下的能源IT研究框架核心逻辑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根据蓝皮书,当前至2030年,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转型期】,我们预计能源IT需求将快速爆发,迎来黄金发展阶段。供端“清洁化”与需端“电气化”需要电力系统更加灵活、更加协同互动:供需两端的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同时加大,传统“源随荷动”的调节方式难
2、以维系,电力系统需要从“被动”的跟随调控,转化为“主动”的“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1)技术角度是数字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源-网-荷-储”智慧融合;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过程是也整个电力系统不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2)机制角度是市场化: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以价格信号引导各类灵活性资源进行高效、精准的互动。完善的电力交易市场是新能源促消纳的重要手段。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四段中能源IT的投资机会研究框架源侧:以新能源电站为投资主体,短期发电功率预测或将优先受益,中长期电力交易类SaaS产品市场空间更大。网侧:国网、南网为投资主体,网侧
3、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投资将具备增速快、确定性强的特点。两网投资结构将持续向配网自动化方向及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倾斜,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两网年均智能化投资额达到900亿元,配网投资额超过3600亿元。荷侧:潜力大,空间大。我们认为,电力交易二级市场的放开将促进负荷侧商业模式的创新,未来围绕负荷侧资源资产的运营,将会出现一批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的负荷侧运营商,虚拟电厂或是此中代表。商业模式级创新下负荷侧或可形成数量级倍增的万亿级新兴市场。储能:储能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资源分布在源/网/荷侧,我们预计,储能信息化市场未来规模将占到储能市场规模的10%-15%。投资建议:核心推荐国能日新,东方电子,朗新科技,
4、受益标的还包括:源侧,国电南自、恒华科技等;网侧,国电南瑞、煜邦电力、纬德信息、远光软件等;售/用侧,国网信通、威胜信息、安科瑞;储能侧,南网科技等。风险提示: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发展不及预期;3)电力市场改革不及预期;4)市场系统性风险等。2目录301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蓝图02 新型电力系统IT投资机会指南03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01新型电力系统:背景&蓝图41.1 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蓝皮书提出,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要求,锚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
5、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进度条”。当前至2030年,将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转型期】,我们预计能源IT需求将快速爆发,迎来黄金发展阶段。5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三步走”发展路径1.1 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根据蓝皮书,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架构为:锚定一个基本目标,聚焦一条主线引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强化三维创新支撑
6、。基本目标:以助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基本目标。主线引领: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四大体系建设: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三维创新支撑: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6 新型电力系统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加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类电源互补互济特性,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稳住煤电电力供应基本盘,推动煤电灵活低碳发展。打造“新能源+”模式,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统筹不同电力供应方式,实现远距离输电与就地平衡兼容并蓄。加强新能源